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9033444
大小:70.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6-24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8.短文两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年级:初二课题:8.短文两篇课时安排:1课时主备人:夏兆飞日期:2017年3月知识与能力:1.理解“飞蛾扑火”、“夸父追日”、“嫦娥奔月”在文中的含义。2.积累有关日月的诗词。过程与方法:以学生自读为主,师生合作探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作者追求光和热的战斗情怀,学习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一种希望和信念。。重点难点重点:1.学习课文借景喻人的写法。2.反复朗读课文,培养理解、感受能力。3.体味文章的精妙所在。难点: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第一课时一、导入日
2、月自古就是文人墨客吟诵的对象,并为我们留下了不少文词兼备、意蕴悠远的古典诗文,同学们收集到了哪些你最喜欢的有关日月的诗词?下面请几位同学诵读他们所收集到的诗词(3~5名)。同学们可能会答: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月: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大家都说的很好。当代著名作家巴金老先生却在20世纪40年代初期完成的散文诗《日》和《月》中赋予了它们不一样的深意。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这两篇短文,去感受作者心灵的无限风光。二、了解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1作家
3、作品简介。2背景简介。 这两篇作品写于1942年,时间仅相隔一天。当时的中国大地正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光明被黑暗取代,和平被屠杀浸淫,抗日战争进入了一个比较艰苦的阶段。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生存,千千万万不甘做亡国奴的人们纷纷拿起武器,走上战场,不惜牺牲。全国人民都在期盼胜利的到来。在这个背景下巴金写了这两篇短文。三、朗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1老师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正音。老师板书重点字词:教师对学生的朗读作点评,并指导。2学生自读课文一遍,并将不清楚的地方设问思考。3全班同学整体朗读一遍。
4、四、精读课文,体悟文意(一)认真阅读《日》,回答下面几个问题。1查阅相关资料或根据你的积累,复述“夸父追日”这个故事。学生思考后教师明确:夸父为了追赶太阳,渴极了,喝了黄河、渭河的水还不够,又往别处去找水,半路上就渴死了。他遗下的木杖,后来变成一片树林,叫做邓林(见于《山海经·海外北经》)。(大意相同即可)2文章的题目是“日”,但为什么第一段却用主要篇幅来赞美“飞蛾扑火”有何蕴意?学生思考后教师明确:飞蛾已不是单纯的生物,他寄托了作者的理想,他成为一种象征,是为了追求光明,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美好
5、人格的象征,作者虽写“日”,但主要表达的都是飞蛾努力追求光和热的行为。3课文中写道:“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联系特定的时代背景,你如何理解作者的这种人生追求?学生思考后教师明确:本文是在20世纪40年代初期完成的,当时抗战正进入一个比较艰苦的阶段。中华大地饱受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生存,千千万万不甘做亡国奴的人们拿起武器走上战场、不惜牺牲生命。飞蛾和夸父追求光和热,象征着志士仁人为祖国轰轰烈烈地献身,赞美那些为了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人。
6、(歌颂为抗战献身的精神)4如何理解“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吗?”这一句话作为一段,在文中的地位如何?飞蛾与夸父的行为是为了什么?他们追求的原因是什么?学生思考后教师明确:这是本文要表达的中心,正是为了整个世界的光明和热力,才会有飞蛾、夸父的牺牲行为。他们热烈追求光和热。他们的行为,一方面是自身的追求,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整个世界不被黑暗所笼罩。(二)仔细阅读《月》,回答下面几个问题。1简述《娥(嫦娥)奔月》的故事。学生思考后教师明确:《淮南子·外八篇》中说,后羿从西王母处求来
7、不死之药,蓬蒙听说后前去,偷窃不成就要加害嫦娥。情急之下,嫦娥吞下不死之药飞到天上。由于不忍心离开后羿,嫦娥留在月亮上的广寒宫。她在广寒宫里寂寞难耐,于是就催促吴刚砍伐桂树,让玉兔捣药,想配成飞升之药,好早日回到人间与后羿团聚。(其他答案也可)2(1)本篇散文中月给人的突出感觉是怎样的?你是通过文章中的哪些描写体会出来的?(2)“月的光是死的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这里所表现的意境,能使你联想起古诗中的哪些诗句?学生思考后教师明确:(1)冰冷。文中多处提到,如“寒夜对镜,只觉冷光扑面
8、”,“面对凉月”、“我望着明月,总感到寒光冷气侵入我的身子”,“月光冷得很”,“月的光是死的光”等等。(2)表达了作者对光和热的一种向往和渴求,与《日》有相通的地方。而不是像以往的文学家那样只是歌颂月亮、赞美月亮。(3)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苏轼的“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李商隐的“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等。3为什么作者在《月》的末尾引用“嫦娥奔月”的传说?作者这样写寄托了什么样的理想和感情呢?学生思考后教师明确:因为娥也是为了某种理想,为了可以改变月光的冰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