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土地的誓言》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土地的誓言》

ID:39024937

大小:14.47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6-23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土地的誓言》_第1页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土地的誓言》_第2页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土地的誓言》_第3页
资源描述: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土地的誓言》》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领会作者的情感。2、揣摩、品味本文精彩段落和语句。3、培养并提升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新课1、播放音乐《松花江上》,多媒体展示“九·一八”事变的图片之后日本侵华东北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惨状。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2、导语同学们,“九·一八”事变已过去了整整十年,而关东的东北人民流离失所、无家可归。作家端木蕻良再也遏制不住强烈的心情,写下了《土地的誓言》。二、初读,感知誓言1、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扫除阅读障碍。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作者对家乡的土地发出了怎样的誓言

2、?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教师归纳:作者发出了“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的誓言,表达了作者誓死保卫家乡的决心。3、指导学生朗读“誓言”部分。可采取指名读,小组读、齐读等形式,初步感受作者誓死保卫家乡的决心。三、细读,品味情感1、品读一1)作者面对家乡的土地为什么会发出誓言?请阅读课文第一段,边读边思考,补充下面的句子。(屏幕出示问题:作者之所以面对家乡的土地发出铿锵誓言,是因为。)2)师生交流。教师归纳:家乡的土地是如此的美丽、丰饶、神秘,作者的内心对她充满了赞美和依恋之情。3)教师的不适时机的引导,配乐朗读第一段中的精彩片段(或者播放朗读录音),讨论:为什么读得如此动人?教师归纳:

3、抓住“我想起……我看见……我听见……我想起……”“我总是……不管……即使……都会……”这些句子,读出自豪、喜悦、激昂的语气,描写神秘的地方要用深沉、舒缓的语气来读。)4)学生再次品读第一段中的精彩片段。2、品读二1)再读课文,寻摘最能体现作者强烈情感的语句。引导学生重点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①“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②“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③“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我便能看见那大地的深层,在翻滚着一种红熟的浆液,……像我的心喷涌着血液一样。”④“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师生交流。(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品味这些句子,体会作者思念家乡,热

4、爱家乡,赞美家乡,对家乡惨遭蹂躏的悲痛,对侵略者的罪恶行经的憎恨的复杂情感。)2)思考:“泛滥热情”和“埋葬欢笑”两个词语之间有什么关系?教师归纳:表现了作者决然不同的情感。追问:课文一、二两段在写作内容和表达情感上有什么异同?引导品析、归纳:第一段写作者常常想起关东远原野上的一切,我时时听见故乡的呼唤,我的内心为此热血沸腾!第二段写故乡美好的生活令我梦萦魂牵,我发誓要为故乡母亲而战斗而牺牲。3)深情朗读课文。可采取配乐朗读,小组竞赛,学生评分,好似一次朗读竞赛的形式进行,让学生读出激情,读出高潮。4)朗读小结:教师归纳:朗读这两段文字要读出不同语气,或舒缓或急促,或低沉或激昂、

5、或赞美或悲愤。二、感悟、延伸情感1、多媒体展示中国十大未收回的宝贵领土。2、教师:同学们,这些领土属于中国无可争议!可是到现在,有的可能永远收不回来了。外蒙古,1949年被划出;唐努乌梁海,已被划入俄罗斯;帕米尔地区,2000年被划入塔吉克斯坦。还有的领土没有实际所有权,藏南地区9.3万平方公里,至今被印度占领;南沙群岛,共56个岛礁,中国现在只控制8个,钓鱼岛6.3平方公里,至今被日本控制……同学们,我们的教科书说我们的祖国有960万平方公里领土,300多万平方公里水域面积;而实际拥有的只有9,326,410平方公里,水域面积270,550平方公里,这就是事实!此刻,我们的心情

6、能平静下来吗?生活在和平年代的爱国学生心中就没有铮铮誓言吗?学生写誓言。3、学生读誓言。4、老师评价。5、多媒体配乐、师生齐声朗读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作结。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