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5.3平行线的性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7年级下册5.3平行线的性质乌什县国庆中学阿依图尔荪·麦麦提5.3平行线的性质教学目标是:1、知识与技能目标:经历探索平行线性质的过程,掌握平行线的三条性质,并能用它们进行简单的推理和计算.2、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观察、测量、推理、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能有条理地思考和表达自己的探索过程和结果,从而进一步增强分析、概括、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在自己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小组活动。在对平行线的性质进行的讨论中,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并从中获益。通过学习平行线性质和判定直线平行条件的联系与区别,让学生懂得事物既普遍联系又相互区别的辩
2、证唯物主义思想.三、教学过程分析本节课设计了六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复习回顾、逆向猜想;第二环节:动手操作、探求新知;第三环节:巩固新知,灵活运用;第四环节:对比学习,加深理解;第五环节:联系拓广,综合应用;第六小节:课堂小结,布置作业。第一环节:复习回顾,逆向猜想活动内容:复习已学过的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概念及两直线平行的条件。(1)因为∠1=∠5(已知)所以a∥b()(2)因为∠4=∠(已知)所以a∥b(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3)因为∠4+∠=1800(已知)所以a∥b()活动目的: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直线平行的条件是互逆的,对初学者来说易将它们混淆,因
3、此,复习判定直线平行的条件为后面学习性质做好准备。活动的注意事项:利用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直线平行的条件的互逆关系自然引入新课,学生不觉得突兀,极易猜想出结论。但因为学生在应用时非常容易混淆,因此在学生回答判定直线平行的三个条件时,可将其合理板书,以便直观地进行判定直线平行的条件与平行线的性质的对比分析,加深学生的印象。第二环节:动手操作、探求新知;反过来,如果两条直线平行,那么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又各有什么样的关系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要探究的问题。活动内容:课本52页的“探究”部分。如图,直线a与直线b平行。(1)测量同位角∠1和∠5的大小,它们有什么关系?图中还
4、有其他同位角吗?它们的大小有什么关系?(2)图中有几对内错角?它们的大小有什么关系?为什么?(3)图中有几对同旁内角?它们的大小有什么关系?为什么?(4)换另一组平行线试试,你能得到相同的结论吗?这是本节课的主体部分,具体教学时,可把该探究细分成如下几个活动:活动1、先测量角的度数,把结果填入表内.角∠1∠2∠3∠4∠5∠6∠7∠8度数活动2、根据测量所得的结果作出猜想:同位角具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内错角具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同旁内角呢?活动3、验证猜测.另外画一组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样测量并计算各角的度数,检验刚才的猜想是否成立?如果直线a与b不平行,猜想还成立
5、吗?活动4、归纳平行线的性质性质1:两条平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简称为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性质2:两条平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简称为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性质3:两条平行直线按被第三条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简称为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活动5、运用与推理你能根据性质1,说出性质2,性质3成立的理由吗?因为a∥b.所以∠1=∠5(_______) 又因为∠1=∠_____(对顶角相等) 所以∠4=∠5, 类似地,对于性质3,你能说出道理吗? 活动目的:通过测量、猜想、验证,让学生首先在动手探索的过程中感知平行线的性质,然后再在性质
6、1的基础上推理论证性质2、3的正确性,从而使学生对知识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活动的注意事项:教学活动一定要在学生的认知基础上建构,问题设计跨越性不能太强,让学生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得到不同程度的感悟,在合作交流中去探究问题的实质。第三环节:巩固新知,灵活运用;活动内容:1.如图所示,AB∥CD,AC∥BD,分别找出与∠1相等或互补的角。2.如图是一块梯形铁片的残缺部分,量得∠A=65°,∠B=80°,梯形另外两个角分别是多少度?3.如图,一条公路两次拐弯后,和原来的方向相同,第一次拐的角∠B是130°,第二次拐的角∠C是多少度?活动目的:这几道题考察的都是平行线的性
7、质,目的就是通过其来落实基础。因为学生刚刚接触到新知识,往往应用起来会比较生疏。这三个题目,第一题是直接应用,对第二题,学生在小学阶段对于梯形的两底平行就已熟知,所以学生能够想到利用平行线的同旁内角互补来找∠C和∠D的大小.第3题则需要学生将方向不变这个条件转化成平行,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知识,感受数学和生活的联系。因此,三个题目层层递进,是对新知识从熟悉到熟练的过程,无论是基本的习题,还是变化的习题,都以透彻理解性质为最终目标。活动注意事项:在此环节,教师不必包办代替,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独立思考,也可以相互之间讨论并试着在练习本上写出解题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