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苏教版九年级上册学问与智慧导学案

语文苏教版九年级上册学问与智慧导学案

ID:38998623

大小:60.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6-23

语文苏教版九年级上册学问与智慧导学案_第1页
语文苏教版九年级上册学问与智慧导学案_第2页
语文苏教版九年级上册学问与智慧导学案_第3页
语文苏教版九年级上册学问与智慧导学案_第4页
语文苏教版九年级上册学问与智慧导学案_第5页
资源描述:

《语文苏教版九年级上册学问与智慧导学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学问和智慧>>导学案菜园乡中朱玉雅一、学习目标1.初步感知文章大意,理清文章脉络;2.理清学问与智慧两者之间的关系;3.学习文章中运用的多种论证方法;4.语言积累;总结归纳全文。二、自学过程1、学法指导(1)、在学习过程中。注意体会作者在论证“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更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的中心论点时,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说理充分。如在论述“学问为什么不能离开智慧的”时,运用了对比和举例论证的方法;在论述“智慧不能离开学问”时,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2)、文章论述学问和智慧,从古到今,从中到外,例证典型,语言精炼

2、,名言警句,随处可见。品评优美的语言,是让学生积累语言的有效途径。通过反复的诵读品评,让学生感受到其语言的优美魅力,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语言素养,可让学生通过仿写例句的形式来加强积累与运用。2、预习自评(1)文学常识积累 罗家伦,汉族,字志希,祖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西进贤。1914年考入上海复旦公学,1917年进北京大学文科。1920年赴美留学。1922年起,又相继留学英、德、法等国。“五四运动”这个名词由罗家伦首创。(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陶冶()寸积铢累()大窾()矻矻穷年()探骊得珠()犀锐()晦塞()(3)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1.食古不化:2.寸积

3、铢累:3.融会贯通:4.探骊得珠:5.通达:6.豁然贯通:7.浮光掠影:6三、课堂助学1、合作探究(1)理清思路,分析本文的结构,划分段落层次?(2)学生在理清文章脉络的基础上,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3)读文章的第一段,理解文章是怎样来阐明学问与智慧的?(4)在同一个人的身上,如果只有学问而没有智慧,会怎么样?相反如果没有智慧只有学问又是怎么样?如果同时具备学问与智慧呢?2、交流展示(1)、第(2)段中作者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这样论证有什么好处?(2)、阅读第三段与第五段,比较这两段的论证方法有何不同之处?(3)、第四段重在说明了一个什么样的问

4、题?运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4)、第六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5)、读了课文,你认为我们今后应该怎样运用智慧去读书、学习呢?3、自我检测Ⅰ仿写:这篇文章语言优美,值得仔细地品读,在品读的过程中进行相关的积累训练,是阅读的重要任务。6例句:唯有从学问中锻炼出来的智慧,才不是瞬息幻灭的肥皂泡;他永远像珍珠朱的泉水一般,一串串不断的从水底上涌。仿造该句造一个句子,用“友谊”与“理解”为相互关系的词造一个句子。Ⅱ本文说理形象、语言充满智慧。请同学们精读最后一段第一句话。按以下模式仿写一句。若把学问譬作,那智慧便是。有、有,甚至有,也不能,就是拥有,以及,也

5、只,而决不。Ⅲ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①学问固然不能离开智慧,同时智慧也不能离开学问。②学问好比是铁,而智慧是炼钢的电火。③智慧是一种透视,一种反想,一种远瞻;它是人生含蕴的一种放射性;它是从人生深处发出来的,同时它可以烛照人生的前途。④无学问的智慧,只是浮光掠影,瞬起瞬灭的。他好像肥皂泡一样,尽管可以五光十色,但是一触即破。惟有从学问中产生出来的智慧,才不是浮光,而是探照灯,可以透过云层,照射到青空的境地。阅读说“疑”①未解之惑,未识之物,未辨之味,未通之理,皆可谓之“疑”。在客观事物面前,任何人都不能回避这个“疑”字。科学研究就是破“疑”,破“疑”才

6、有所发明。②疑是思之始,学之端。科学上的重大突破,理论上的重大创造,技术上的重大发明,往往就是从“疑”开始的。“苹果为什么落在地上?”这个“疑”,对于探索“万有引力”的牛顿曾有极大的启示;“水开了,壶盖为什么跳起来?”这个“疑”使瓦特发现了蒸气的力量,“挂灯摇摆的幅度无论大小,为什么时间都是一样?”这个“疑”,使伽利略发现了等时性原理。这些自然现象,皆是人们生活中经常所见。然而,寻常人熟视无睹,唯具有探索精神的人对此产生“疑”,努力探求,以至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宋朝思想家张载说得好:“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③“疑似之迹,不可不察”。见“

7、疑”,决不是“讳疑”,而应当“解疑”6。见疑不疑,主观臆断,强不知以为知,那就会走到真理面前却失之交臂,悔恨终身。利比息在研究从海藻中提取碘时,发现在母液底部,沉着一层深褐色的液体,具有刺鼻的臭味。利比息想当然,认为这是“氯化碘”。法国波拉德在做同样的实验时,对深褐色的液体细加研究,发现它不是氯化碘,而是一种新的元素“溴”。这件事对利比息的教育很深。他在自传中提到这件事时说:“从那以后,除非有非常可靠的实验根据,我再不凭空地自造理论了。”④对前人留下的“已知”成果,要善于学,也要敢于疑。亚里士多德曾断言:物体从高空落下,“快慢与其重量成正比”。这个断

8、言,流传了1800年。伽利略却要重新用实践再检查它是否是真理。他拿着两只大小不同的铁球,跑到比萨斜塔上往下扔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