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杀论》读后感

《自杀论》读后感

ID:38988855

大小:29.01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6-23

《自杀论》读后感_第1页
《自杀论》读后感_第2页
《自杀论》读后感_第3页
《自杀论》读后感_第4页
《自杀论》读后感_第5页
资源描述:

《《自杀论》读后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自杀论》读书笔记在没有读过《自杀论》之前,我对于“自杀”的理解仅局限于很简单粗略的“个人因为想不开而用某种方式终结生命”,一直都认为自杀只是一种个人自发行为,即使是多人短时间内同时自杀也只是一种巧合,它的影响范围比较小。认真读过《自杀论》后,才知一场自杀背后的风起云涌,才知原来可以用定量的研究方法研究一个看起来如此定性的社会问题。作为我社会学入门的第一本书,它给我带来的震撼与思考是极大的。通读全书,本书无时无刻不在给我们传达“当个体同社会团体或整个社会之间的联系发生冲突或产生离异时,便会发生自杀,自杀不是个人的事,而是与他人、社会紧密相关的”这一核心观点。迪尔凯姆在开

2、篇导论中即对”自杀“下了很明确的定义:由死者本人完成的某种积极或消极的行动,且本人清楚地认识到这种行动的后果,由此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死亡。基于这一定义,我们能够对自杀这一行为有一个直观清楚的认识,比如自杀未遂也算自杀,而动物自杀被明显排除在外,这个定义也为自杀划定了很好的范围界定。“自杀”这一病态的社会现象成为了分析研究对象,作者将对其进行由表及里抽丝剥茧的研究和探讨。《自杀论》分为三编,非社会因素、社会因素和社会类型以及作为一般社会现象的自杀。在第一编中,作者首先针对人们通常主观认为影响自杀率的个体心理特质,如精神错乱、偏执狂、神经衰弱一一作出了分析,并且驳倒了这些观点

3、。他认为没有任何精神变态和自杀保持某种有规律的和不容置疑的关系。一个社会有多少自杀者并不是取决于这个社会有多少精神病患者和酗酒者。尽管各种不同形式的身心衰退是适合于能够引起人自杀的原因起作用的一块心理上的沃土,但身心衰退不是这些原因之本身。接下来,他证明自杀与种族没有关系——证明自杀与遗传没有关系——从而证明自杀与身体机理没有关系。迪尔凯姆提到,影响自杀数量变化的因素不可能是先天的冲动,而是社会生活的影响。自杀发生的早晚是由人们投入社会的年龄大小决定的,同样,自杀率也伴着人们进入社会的程度加深而提高。在本编的第三部分,作者分析了自杀与自杀因素,首先证实了自然因素的直接作

4、用不能解释每月或每个季节自杀人数的变化。如果说自杀的人数从1月到7月变得越来越多,这不是炎热扰乱了人的肌体,而是因为社会生活越来越繁忙。直接刺激社会生活的不是物理环境;影响自杀人数多少的更不是物理环境。自杀人数的多少取决于社会条件。在本编最后,作者探讨了效仿的作用。总之,如果自杀是个体之间的传染的观点得到肯定,那么效仿不会传播自杀,也不会对社会自杀率产生影响。在第二编“社会因素和社会类型”中,迪尔凯姆首先提出如何寻求自杀原因,并且运用自杀原因对自杀进行分类。接下来,他将自杀分为了利己主义自杀、利他主义自杀以及反常自杀。第一种利己主义自杀的特点在于过分推崇个人主义,个性特

5、征十分明显。它的本质在于个人与社会的疏离(即社会整合度极低),个人生活失去方向,极度空虚,这时人们就会倾向于结束自己的生命。他观察了宗教社会中宗教信仰、个人自由度以及教育普及度对自杀的影响。由此得出结论,宗教能减弱自杀倾向,其原因在于宗教是由所有教徒必须遵守的共同信仰组成的社会。这种集体状态越牢固,社会的整体化程度就越高,对自杀的预防就越有效。与宗教社会类似,在家庭社会和政治社会中也是如此效果。而与利己主义成因相反的利他主义自杀,则是由于社会整合度过高,而让个体的个性受到极度压抑。这种自杀在低级社会和军队中特别盛行。社会极端的强制性将个人的权利践踏在脚下,自杀对于个人而

6、言是为了社会而做出的牺牲,而且是义不容辞的义务。文中这样说道利己主义与利他主义自杀,“利己主义的忧伤是由于他只认为自己是真实的,而利他主义的忧伤则是源于他认为自己很不真实”,“利己主义的自杀是通过社会灌输某种摆脱生命的论调进行干预的,而利他主义的自杀是社会明确要求他离开社会。相比而言,前者只是由社会提个建议;后者则是社会强制他履行义务”。相信这两句话能帮助我们很好地理解对比立即主义自杀与利他主义自杀。第三种自杀类型,反常自杀。这种自杀类型是由于社会突然的失控,比如社会发生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甚至还有夫妻关系的反常。当社会很稳定时,个人的欲望受到限制,行为受到社会

7、规范调节,容易获得幸福感。但当这种调节受到重创,个人的生活完全失衡,则易产生自杀现象。当然,不同类型自杀也会有各种形式。利己主义自杀会有知识分子式的自杀(关键词为思考、忧郁),也会有伊壁鸠鲁式的自杀(关键词为满足欲望、不抱幻想的冷漠);而异常性的自杀形式还有愤怒的自杀,关键词为激动、失去节制。另外,自杀性质与选择方式是无关的,自杀方式的选择是由社会原因决定的。自杀方式的选择和自杀的性质是不同的,虽然二者貌似关系密切,但两者不可混淆,都是独立现象。在第三编“作为一般现象的自杀”中,作者首先根据上文相应的数据和论证,揭示与自杀率相关的现实。自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