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8901831
大小:27.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6-21
《等量关系教学说课稿》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四年级数学《认识方程》说课稿 一、教材简析和教学目标 (播放视频)刚才,大家看到学生们正在轻松地玩,你能猜到这是哪部分知识点吗?是的——《认识方程》,我将静态知识进行了动态化处理。 评委老师,下午好! 《认识方程》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八册的内容,属于“数与代数”领域,学生已经学习“用字母表示数”,同时又是即将学习“解方程”的基础。 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通过具体情境理解方程的含义,会用方程表示简单生活情境中的等量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经历从生活情境中寻找等量关系到用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表示等量关系的过程; 情感与态度:让学生体会到
2、发现、创造的乐趣,经历数学的情感体验。 二、教学思路 我的教学思路是让学生在不同的生活情境中经历“数学化”的过程---建立方程模型---然后运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 本课的教学不拘泥于方程定义的文字描述,而是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经历寻找等量关系的过程。 基于以上思考,我设计了以下三个教学环节:(创设情境.导入课题;自主学习.感知方程;实践运用,拓展延伸。) 三、教学过程 首先,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1)扑克游戏、激疑引趣 我设计了一个“扑克牌猜数”游戏。拿出13张扑克牌,分别代表数字1—13,让学生从中任抽一张,不让老师看见这张牌。然后跟学生说只
3、要你们用这张牌上的数字按要求计算后把结果告诉我,我就能快速猜到所抽的数字。 学生应该会兴致勃勃地上来抽一张牌,按要求计算后报出结果,比如得数是75,我猜到数字6,学生可能会觉得不可思议!再次玩游戏,比如这次学生的计算结果是45,我猜到数字3. (2)导入课题、提出问题 在激发学生的疑问和兴趣后,我赶紧介绍帮我忙的就是数学王国中的“方程”,导入课题。(板书:认识方程) 然后让学生围绕课题提出自己想研究的问题,我顺势确定两个作为本节课将要研究的大问题。“什么是方程?”“为什么要学习方程?”(板书:“什么是方程?”“为什么要学习方程?”),关注学生问题探究意识的培养
4、。 2.自主学习感知方程 我设计了四个活动帮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经历寻找等量关系的过程。 (1)想象游戏 在学生明确“天平平衡,表示天平两边的质量是相等的”之后,我和学生们一起进入想象游戏状态:“伸出你的双手,闭上你的眼睛,现在我们都变成了一架天平。请注意,您的左盘放进了10克砝码,紧接着您的右盘放进了30克物体。此时此刻,左盘来了救兵——20克砝码。亲爱的天平们,OPENYOUREYES,您现在怎样了?” (课件演示上面天平的过程.快速的)“你能用一个式子表示天平两边相等的状况吗?”学生很容易说出“10+20=30”。 想象游戏中多感官的参与,帮助学生建立
5、“等式”概念。 (2)不同方式表达 “同学们,我们继续玩天平!”(课件动态演示:左盘先放一个樱桃,右盘放20g砝码)“要使天平平衡,该怎么办?”学生应该会说“在左盘放上物体吧”。(课件演示)在创设了樱桃生活情境后,我尊重学生的已有学习经验,开放地处理为: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天平两边相等的状况。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形: a.生活语言樱桃的重量加5克等于20克 b.生活+数学语言樱桃+5克=20克 c.图片+数学语言《认识方程》说课稿+5g=20g d.数学语言X+5=20 “请思考:你觉得他们写的都对吗?这几种表达之间有没有什么联系?你比较喜欢哪一
6、种?为什么?” 学生们在观察、思考、对比、评价和选择的思维撞击过程中,逐渐清晰这几种表达方式之间有着本质的联系:那就是等量关系完全相同。顺利从物化天平中抽象出数学语言X+5=20,充分感受数学表达方式的优势:简洁明了。(板书:X+5=20) (3)自我挑战 紧接着,我抛出这样一个问题“没有天平了,你怎么找平衡?”我将教材中后面两个例题处理为挑战题。放手让学生经历独立思考、小组学习汇报的探究学习过程。学生可能会知识正迁移地说“我在脑子里想象有一架天平,左盘放4个月饼,等于右盘的340克”。也可能会说“我去找等量关系:两个热水瓶的盛水量+180毫升=2000毫升”。
7、 紧扣本课的重点“在生活情境中经历寻找等量关系的过程”,让学生经历由浅入深、由直观到抽象的探究过程。(板书:4y=3402n+180=2000) (4)阐述“方程” (老师将黑板上的方程用红粉笔圈起来)“同学们,这些都是方程!请仔细观察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说说你理解的方程是怎样的?” 此时,学生们已经比较充分积累了活动经验,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方程也就水到渠成了。(板书: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3.实践运用拓展延伸 这个环节我分层次设计了两个练习。 (1)看图列方程 学生运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 (2)前后呼应、揭示谜底 “同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