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重 教学设计

有多重 教学设计

ID:38883060

大小:32.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6-20

有多重 教学设计_第1页
有多重 教学设计_第2页
有多重 教学设计_第3页
有多重 教学设计_第4页
有多重 教学设计_第5页
资源描述:

《有多重 教学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有多重》教学设计太和县谢寨小学丁月侠学习目标1.结合“称体重”的现实情境,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知道“1千克=1000克”,能进行简单的换算。2.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建立1千克和1克的质量概念,能根据生活实际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3.能运用千克和克的有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质量单位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教具准备天平、盘秤、盐、牛奶、黄豆、回形针、花生米、军棋、2分硬币、苹果、鸡蛋等,课件。学习过程:环节预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千克”和“克”与生活的联系1.

2、观察主题图,找出有关信息。提问:(1)图中淘气和小鸟分别在做什么?(2)他们分别有多重?(3)谁的体重更重一些?(4)你是怎样知道的?小结:淘气的体重是用“千克”作单位,小鸟的体重是用“克”作单位。这两个单位表示的质量是不同的,一个重一个轻。2.认识秤,学会看上面的读数。(1)直接看物品包装袋上标示的净重可以知道物品的质量,但是很多物品没有包装。生:淘气的体重是30千克,小鸟的重量是50克,淘气比小鸟重。生:人比小鸟重多了。课前充分准备,保障活动质量。(1)学具准备充足。(2)合理划分活动小组。(3)制作

3、活动记录表。(4)明确活动内容和要求。例如:学生的体重、桌上摆的鸡蛋、苹果等物品,要想知道它们的重量该怎么办?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秤?在什么地方见过?(2)出示实物秤(托盘秤),提问:你知道圆盘上的刻度和数表示的意思吗?如果指针指向1,表示托盘上的物品有多重?(3)教师或学生介绍:“生活中常用‘千克’和‘克’表示物体的质量”,引出下面对这两个单位的认识。学生可能在生活中或者通过看图,见到过盘秤、台秤、电子秤、天平、弹簧秤、磅秤、健康秤等。本节课操作活动多,教师要及时了解活动的进展,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调整活动时

4、间及范围,提高活动效率,保证每个学生都能有效参与,都能在活动过程中有所收获。二、动手实践: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建立“千克”的概念1.称一称。称一称两袋盐的质量,建立1千克的概念。2.掂一掂。把两袋盐放在手里,掂一掂,感受1千克有多重。3.估一估。用手掂一掂苹果,估计一下大约几个苹果的质量是1千克,然后再用秤来量一量,验证自己的估计。4.找一找。(1)动手称一称多少个鸡蛋的质量是1千克,几袋牛奶的质量是l千克。(2)找一找周围哪些物品的质量大约是l千克。生:两瓶矿泉水大约是1千克。在掂一掂、估一估、称一

5、称、比一比等活动中,要强化学生的真实体验,给予充分的活动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原本模糊的生活经验逐步转化成为清晰的知识体验,从而帮助学生逐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概念。5.掂一掂。以小组为单位,想办法任意称出几千克重的物品,然后用手掂一掂。(书包、苹果、洗衣液、白菜等课前准备好的物品)6.抱一抱。汇报自己的体重,互相抱一抱,感受几十千克的质量。生:一大袋洗衣粉大约是1千克。生:10本数学书大约是1千克。……三、放手实践:称一称、说一说、找一找,建立“克”的概念1.称一称。(1)示范如何使用天平。(2)分小组称

6、量物品。用天平称出桌上的几粒黄豆、几个回形针……的质量并做好记录。物品名称质量2.说一说。汇报自己的实践成果。引导发现:称量比较轻的物品都使用克作单位。3.掂一掂。把刚才称的1克的物品拿出来,比如一枚2分的硬币,放在手里掂一掂。4.找一找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品的质量大约是1克。生:2粒药片大约是1克。生:我称的一粒花生米大约是1克。生:5张纸的质量大约是1克。四、掌握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之间的关系1.估一估。可以把一枚2分硬币和一桶油比较,让学生通过刚才掂一掂的实际体验进行估计,多少个2分硬币和一桶油差

7、不多一样重,也就是1千克里面大约有多少个1克。2.认一认。学生估计的结果不一定准确,这时可以出示教科书中的天平图,让学生观察左右两边,自己得出“l千克=1000克”的结论。五、进一步深化对千克、克的认识及应用练一练第1题学生要根据托盘秤上的指针,准确读出所示质量。第2题学生根据情境图所示称量内容并结合刚刚的实际称量体验,填出准确的质量单位。第3题根据学生所掌握的“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进行准确的单位换算。第4题比较“1千克的棉花和l千克的盐,哪个重?”这道题容易让学生产生误区,虽然很多学生能够明确相同

8、质量的东西应该一样重,但是仍然会在潜意识里认为盐重,这是因为二者密度差距太大,体积大小不相同,从而产生质疑。但是要让学生明确研究的本质就是比较质量,此题就迎刃而解了。六、在交流中进一步深化对质量单位的理解今天的数学课我们开展了什么样的活动?你们在学习活动中都有什么感受和体会?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