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8864685
大小:15.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6-20
《试论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试论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桶车中学:李雪峰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有多重要?相信这个话题是不言而喻的,本文不想赘述它的重要性,只想以自身这些年来的教学经历,谈一谈具体的方式、方法问题。一、首先,什么是好习惯?好习惯不一定就是刻苦学习。一直以来,关于学习的最主流的观念就是“学习要刻苦”,古今中外,那些伟大的科学家,艺术家无不是“刻苦努力”的典型,也激励了无数的后来人,于是“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变成了真理。对此笔者不想质疑,但真理,任何真理都是相对的,我们从成人的角度,已习惯于它所表达的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我们可以为了结果去忍受过
2、程的痛苦,那些成功的例子就活生生摆在我们面前。然而,将这种经验推广到孩子身上,尤其是刚刚告别童年、步入初中的那些稚嫩未脱的孩子身上就不一定那么有效了。人的天性是趋乐避苦,孩子就更是如此,他们更喜欢“甜”,而讨厌“苦”。一个人不可能讨厌一件事,又能把一件事做好。兴趣才是最好的习惯许多的老师和家长不明白为什么越是要求学生刻苦用功,学生越是提不起兴趣。那是因为我们本来想要孩子喜欢学习,却把学习过程做成苦馍馍,而把结果设想成甜甜的饼干,让学生天天吃着苦馍馍去想甜饼干,要求他们以想象中的“甜”来压抑这真实的“苦”。那么他们怎么可能不
3、对这“苦”感到厌倦呢?但是那些沉迷网络的孩子,一上网,他们可以不吃不睡,他们刻苦吗?这虽然都意味着付出了体力与心思,却给当事者带来完全不一样的感受。美国教育学家杜威说过“在教育中目的和手段分离到什么程度,活动的意义就减少到什么程度,并使活动成为一种苦工,一个人只要有可能逃避就会逃避”。因此,当学习活动没能唤起他们愉快体验时,他们就无力调动自己的主动精神,不自主地表现出懒散,不刻苦,不用功等。这也就可以解释就像某些“不成器”的孩子,为什么经常忘记了学习这回事,总是把时间消磨在看电视,上网打游戏,踢球这些事情上,甚至在课堂中无
4、所事事地坐着,表现出及其“麻木”的样子,你说他,他还一副不在乎的表情。以至于我们都觉得这种“不成器”是他们的天性,不可改变的,事实上是他的上进心已经被扭曲了,不能简单的将责任归到孩子一个人身上。同样,我们也会看到许多孩子把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学习中去,他们忘我学习,甚至课间十分钟都在做作业,看书。我们看到的是他能吃苦,却看不到其实他们置身于喜爱的事情中的乐,我们有句成语叫“乐此不疲”,只要你置身于自己所喜爱的事情中,你是不会感到累的,所以我们应该意识到不同的感受对孩子会产生完全不一样的影响。想让孩子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就一定要
5、让他喜欢这件事,尽可能避免在这件事里面掺杂让他感觉不愉快的因素。二、其次,好的习惯怎样培养?追求自由是人的天性,任何为孩子所爱的事情,一旦变成一项被监督完成的活计,让他感到不自由时,其中的兴趣就会荡然无存。就像写作业这件事,是学生学习中的必须项目,但是如果我们把写作业变成了惩罚孩子的工具,变成了命令,孩子自然会产生厌恶感。然而现在确实有很多的老师,无论是小学、初中还是高中,“暴力作业”现象普遍存在。通常是老师布置的作业,如果错了一个就罚抄个几十遍,甚至上百遍。或者是背不出课文、定理、单词等,通通罚抄。我想,真的有这个必要吗
6、?对此,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的那种畸形的脑力劳动,不断地记诵、死记硬背,会造成思维的惰性。那种只会记忆、背诵的学生,可能记住了许多东西,可是当需要他在记忆里查寻一条基本原理的时候,他脑子里的一切东西都混成一团,以至于他在一项很基本的智力作业面前显得束手无策。如果学生不会挑选最必要的东西去记忆,他也就不会思考”。好习惯也需要“诱惑”。我们经常在办公室里听到老师对着孩子这样说:“你瞧瞧,这篇课文就这么几十个字(这个单词、这条定理、这个知识点)你都背了两天了,还不过关,怎么这么笨啦?”其实这和孩子笨不笨没什么关系
7、,而是厌恶的情绪会把一切的记忆通道堵死。我们其实可以从单纯的减负开始,允许他暂时不会,允许他在作业中有些错误,让他们获得成功的喜悦,一声赞美,一件平常无奇的小礼物,一切可以值得表扬的东西,都可以增强他们的愉悦感,减缓他们的厌恶感。在培养习惯的过程中,如果我们一直制造孩子的主动性与成就感,他就会在这方面形成一个好的习惯,而如果经常让孩子有不自由感和内疚感,他就会在这方面形成坏习惯,三、最后,把学习做成一件轻松愉快的事情。我们常常抱怨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难教,家长们也哀叹孩子越来越难管。事实上这正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脱节所致,有的
8、学生在学校成绩出众,在家里却是小霸王,有的学生在家里是个乖宝宝,到了学校却让老师们头疼不已。家长和老师缺乏沟通,这在我们落后地区是十分明显的,孩子们多半都是“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几乎都是来自爷爷奶奶或者代管的亲戚,他们所获得的关心,尤其是心灵上的关心,是远远不够的。即使是父母都在身边的,可能由于工作上的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