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8841273
大小:52.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6-20
《细节描写,鲜活人物神韵》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细节描写——鲜活人物神韵的点金石》优课教学设计东莞市东坑中学温小娟教学目标1、探究人物细节描写的作用、方法及要求。2、能够对人物进行细节描写,写出人物的神韵。学情分析俗语有言:“窥一斑而知全豹”、“一落叶而知天下秋”,在我们人物描写的写作中,这“一斑”和“一叶”就是指细节描写,往往细微的一个微笑,一个眼神,一句朴实的话语,一个平常的举动,就可以将这个人的个性展示在他人面前。而学生们目前普遍存在一个问题:在写在人物描写方面,已基本掌握常用的几个人物描写方法,但对人物的个性特征、鲜活神韵等在描写的过程中
2、常常无法写到位,蜻蜓点水就溜之大吉。学生在人物描写方面的写作需要一个突破口,如何将人物的描写做到凸显个性特征、鲜活神韵和使作品更具感染力,写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需要在这个“瓶颈”找到突破口,找到出路。基于此种情况,这节课设计了通过回顾和强化学习课本中的经典的名家名作在人物描写方面的长处,导引学生学习并掌握对人物进行细节描写的方法,学会写出人物的神韵,在深化文章中心这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激趣导入,先从“寻人启事”导引学生关注人物描写要写出个性特征和神韵,再认识“细节描写以及其作
3、用”,在名家典范文段中,探究如何写好细节描写的方法,读写结合,既有方法知识的学习又有实际操练,既有对名家经典范文的回顾,又有学生的实践成果,课堂能够回归文本,回归学生,回归本真,教学深入浅出,探求写好细节描写的本质规律,明确细节描写的作用是鲜活人物的神韵,凸显人物形象,目标明确,教学得法。对细节描写的方法作出了有效的探究,导引学生打开人物描写“瓶颈”的突破口,细化过程、锤炼词语、巧用修辞这三个方法能够有效的为学生人物描写的困境指引方向。教学环节与活动(小四号黑体字)一、课堂导入激趣导入,以生活气息浓厚
4、的“寻人启事”的通告方式,导引学生观注人物描写要写出个性特征和神韵,引出本课的学习目标。二、学习目标1、探究人物细节描写的作用、方法及要求。2、能够对人物进行细节描写,写出人物的神韵。三、教学内容(一)、知识先导,认知细节描写细节描写:作品中对一些富有表现力的细小事物、人物的某些细微的言行举止等进行具体细腻的描写。(二)名家名言,细节描写的作用明确:成功的细节描写,能凸显人物个性特征,鲜活人物神韵、再现环境、使作品更具感染力,写人如见其人,写景则如临其境。(三)人海追寻,火眼金睛辨身份31、设问:你觉
5、得哪一段更能体现人物的神韵?为什么?A.爱吃西瓜的他!B.他看着这个绿油油的大西瓜,嘴里直流口水。他忍不住举起刀来,把西瓜切成四块。一边又说:“师父!我把这瓜切成四块,我先吃自己的一块,也说得过去。”说着拿起一块,大吃起来……“一块瓜不解渴,我再把猴子的一块吃了吧!”说着,又吃了一块。“西瓜真解渴,再吃一块不算多,我把沙和尚的一块也吃了吧。”他又吃了一块,这下只留下师傅的一块了。他捧起来,又放下去,放下去,又捧起来,最后还是憋不住,把这块西瓜也吃了。2、设问:你觉得哪一段更能体现人物的神韵?为什么?A
6、.他的长相让宋江看见了吃一惊!B.宋江看见了吃一惊,那人生得如何?黑熊般一身粗肉,铁牛似遍体顽皮。交加一字赤黄眉,双眼赤丝乱系。怒发混如铁刷,狰狞好似狻猊。明确:细节描写的效果——使人物从枯燥走向生动,从模糊走向真切,从平淡走向深刻。细节描写是鲜活人物神韵的点金石。(四)含英咀华,回顾名家经典片段《背影》父亲爬月台方法一:步步追问,细化过程《老王》老王病入膏肓的病态方法二:精炼词语,细描形象《芦花荡》老头子竹篙砸鬼子脑袋方法三:巧用修辞,细致动人(五)实战演练,《夹缝中的点滴》(六)成功典范,学生优秀
7、作品实录《这个人有点意思》优秀片段选录课堂小结:老子说:“天下大事,必做于细”。细节描写使人物从枯燥走向生动,从模糊走向真实,从平淡走向深刻!细节描写是鲜活人物神韵的点金石(七)作业:话题作文训练——“温暖”教学资源1、ppt课件;2、背景音乐《神秘园》;3、师生的下水作《夹缝中的点滴》、《这个人有点意思》;3、《西游记》猪八戒吃西瓜片段、《水浒传》宋江初见李逵片段;《背影》父亲爬月台片段;《老王》老王病入膏肓的病态片段;《芦花荡》老头子竹篙砸鬼子脑袋片段;教学评价(小四号黑体字)1.结合八年级的实际
8、写作的学情设计的教学内容合理实在,对细节描写的方法作出了有效的探究,导引学生打开人物描写“瓶颈”的突破口,细化过程、锤炼词语、巧用修辞这三个方法能够有效的为学生人物描写的困境指引方向。2.课件制作精美,图文并茂,突出重点,侧重探求写好细节描写的本质规律,以鲜活人物的神韵,凸显人物形象,目标明确,教学得法。3.读写结合,教学资源丰富,既有对名家经典范文的回顾,又有学生的实践成果,课堂能够回归文本,回归学生,回归本真,教学深入浅出,效果良好。4.学生参与的主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