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坚韧性人格形成的理论模型

3 坚韧性人格形成的理论模型

ID:38785806

大小:80.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6-19

3 坚韧性人格形成的理论模型_第1页
3 坚韧性人格形成的理论模型_第2页
3 坚韧性人格形成的理论模型_第3页
3 坚韧性人格形成的理论模型_第4页
3 坚韧性人格形成的理论模型_第5页
资源描述:

《3 坚韧性人格形成的理论模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3坚韧性人格形成的理论模型3.1坚韧性人格与健康和绩效关系的模型图1坚韧性理论模型Maddi等提出了一个复杂的人格坚韧性与健康和绩效关系的模型[23],如图1。图1的坚韧性模型同时包含了攻击和维护健康的各种因素。对于攻击因素,该模型简洁的描述为急性和慢性应激源,应激源导致个体心理上的紧张和身体上的能量动员,即引发个体的“战斗或逃跑”反应。当急性的或慢性的应激持续增加,机体的疲劳感过于强烈或持续时间过长,从而耗尽了个体的应对资源,个体健康的崩溃就成为可能。在应激源攻击个体健康的过程中,个体的身体素

2、质具有一定的作用,个体体质的虚弱情况决定了个体所能承受的疲劳程度或疲劳持续时间,一旦超过这个限度,健康的崩溃就成为可能。健康崩溃不仅包括身体疾病如癌症、心脏病、中风、流行性感冒,还包括心理的症状如焦虑、抑郁等,以及行为上的表现如暴力行为、不能抉择等。如果健康的维护因素能够充分缓冲应激和疲劳所带来的不利影响,个体的健康并不会为应激所损害。图1中的健康维护因素构成一个崩溃防御系统,其中一个重要的缓冲因素就是个体的健康习惯,包括身体锻炼、放松和营养。良好的健康习惯,可以增强机体的抵抗能力和疲劳后自我恢

3、复的能力。放松能够通过刺激副交感神经系统的活动让大脑和身体平静下来,从而平衡疲劳反应导致的交感神经系统过度唤醒。对糖类和脂肪的过多摄入会导致体内的葡萄糖含量过高从而容易引发紧张和恼怒情绪,通过调整和平衡个体的营养习惯,这些健康的不利因素都可以被消除。图1中另一个重要的缓冲因素是个体的应对。在每一种应激的情景中,积极的应对涉及到从一种更广阔的视野来对所面临的问题加以审视,从一个更深的层次上来对问题加以理解,从而决定需要采取什么行动。这样就会采取决定性的而不是回避性的措施来解决问题,从而使自己超脱于

4、引发疲劳甚至可能破坏健康的应激之外。社会支持也是一个重要的缓冲变量,它是指个体努力去给予他人和从他人那里获得援助和鼓励而不是过度保护自己和过度竞争。坚韧性的态度本身并不对个体的健康产生直接效应,但是它能够促进个体的应对和健康锻炼,从而对于良好健康的维护具有重要的意义。坚韧性的态度就是我们所说的“3C”结构:承诺(寻求卷入而不是退缩)、控制(努力施加影响而不是无能为力)、挑战(努力从积极和消极的经验中学习而不是感到受威胁)。坚韧性、社会支持、应对和健康习惯等健康维护因素形成一个连锁系统,抵御来自急

5、性和慢性应激源的攻击。在这个健康维护系统中,各种因素之间的作用是相互的,也就是说,坚韧性的态度和社会支持不仅能够促进个体的应对和生活风格,而且应对、和生活风格能够巩固个体的坚韧性态度和社会支持网络。3.2坚韧性人格与健康关系的理论模型Kobasa最初提出坚韧性的概念时认为,坚韧性能够调节应激生活事件的影响,从而提高和改善个体的健康水平[24]。具体情况如图2。图2坚韧性的调节作用:Kobasa&Puccetti(1983)图2的坚韧性模型同时包含了破坏和维护健康的因素。应激生活事件导致个体心理上

6、的紧张和身体上的能量动员,即引发个体的“战斗或逃跑”反应。当这种应激生活事件的破坏力量超过了个体的应对资源时,个体就会感受到疲劳。过度疲劳或长期慢性疲劳的累计就会导致相关疾病的发作。如果个体的人格坚韧性能够充分调节应激和疲劳所带来的不利影响,个体的健康并不会为应激所损害。坚韧性的调节主要通过两条途径来加以实现,一是通过个体的应对,积极的应对能够保护个体免于应激生活事件的破坏。坚韧性调节作用的第二条途径是首先作用于个体的社会支持因素,良好的社会支持能够增加个体成功应对的可能性。与图2的调节作用不同

7、,Kobasa还提出了另外一个坚韧性与健康的关系模型[25],如图3。比较这两个模型,我们可以发现,坚韧性在应激—疾病关系中的作用是不同的。在第一个模型中,坚韧性的调节作用是通过采用成功的应对策略来降低应激生活事件的影响,而在第二个模型中,坚韧性的承诺因素一方面能够直接降低个体的疲劳程度,另一方面,承诺因素还可以通过减少个体退缩性应对策略的使用来间接地降低个体的疲劳感。图3坚韧性的直接与间接作用:Kobasa(1982)3.3军人坚韧性人格的意义建构理论目前,对于坚韧性人格如何提高个体复原力的潜

8、在机制尚未得到统一结论。Kobasa认为,坚韧性人格帮助个体抵抗压力的方法之一是个体对事物的认知评价(Cognitiveappraisal)[6],Adler’s认为,与其说坚韧性人格是一种个性特质,倒不如说是个体的一种价值观,是个体用以理解全部生活的一般框架[26]。存在主义哲学家和心理学家如Heidegger[27],Frankal[28]和Binswanger[29]则认为坚韧性人格与个体对生活的意义建构有关。在总结了前人观点的基础上,Bartone认为,坚韧性人格发挥复原力作用的一个关键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