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8782756
大小:1.42 MB
页数:40页
时间:2019-06-19
《《如何赏析对联》PPT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中华文明瑰宝-----对联赏析海到无边心作岸山临绝顶我为峰云南秀山中学陈海宁对联鉴赏方法?我思我想“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道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穿百姓之衣,吃百姓之饭,莫以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这副楹联,乃是清康熙年间河南内乡一位名叫高以永的知县所撰。习近平总书记日前在菏泽考察工作时,给市、县委书记们念的这副对联对我们树立正确的执政“官念”与“民念”雪过三冬春有信风来二月柳含烟“雪过三冬春有信”就明示了严酷的冬天即将离去,温暖的春天就要到来。示意了人的境遇再如何凄惨,但总会有阳光明媚的日子,告诉人们不要在困难面前一蹶不振,应该看得光明和希望。“风来二月柳含烟
2、”则告诉我们早春二月的春风已经吹起来了,可以想象柳林在朦胧的烟雾笼罩中一片生机盎然,寓意着万象复苏,新的生活已经开始了。年难过,年难过,年年难过;事必成,事必成,事事必成。一九二一年冬,陈毅同志在法国因为闹学被法国政府遣送回国,过春节时给自己家里写了这一副对联.这副对联表现了青年时代的陈毅忧国忧民和对革命一定胜利的信心。我来赏松翠时相引梨红不肯凋上联赋与秀山一种气节。松的青翠令人想起孔子的名言:“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下联渲染秀山色彩的绚丽,显示一种蓬勃的生命情怀。上下联构写山林秋景,突出远远望见的色彩,一翠一红,鲜艳迷人。把树木拟人化,写树对人的深情招引等待,实是
3、衬托人对山的依恋。阚祯兆地以文章争气势天于樵牧混英雄我来赏许弘勋(公元1662---1722年)康熙年间云南按察使,撰书给通海名士阚祯兆的对联。此联让心灰意冷,隐居山林,无意再取功名的阚终于出山,成为王继的幕僚。之前阚曾以“既有诸公辅社稷,何妨一老卧林丘”相拒。软红不到藤萝外;嫩绿新添几案前。——高其佩撰作者简介高其佩(1672-1734):高天爵第五子,清代著名画家,辽宁铁岭人。初属汉军镶白旗,后改隶镶黄旗,字韦之,号且园,又号南村,累官宿州知州、都统、刑部侍郎。擅长花鸟、走兽、人物、山水画,其简练苍劲处,极近明代吴伟。尤以指头作画著称,其侄孙高秉著有《指头画说》,记
4、载其画法和轶事。同时,在诗文方面,高其佩也有很高的造诣。【注释】①软红:都市繁华。宋苏轼《分类东坡诗·次韵蒋颖叔钱穆父从驾景灵宫》诗之一云:“半白不羞善领发,软红犹恋属车尘。”自注:“前辈戏语,有西湖风月,不如东华软红香土。”这里是指春色的多彩。②藤萝:高大木质为藤本,奇数羽状复叶,叶长成后下面仍密生白色长毛,春季开花,花青紫色,荚果长18-24厘米,主产于我国北部,供观赏,花和种子可食用,古人喜欢在院子里栽种。③几案:泛指桌子。《世说新语·雅量》:“王丞相主簿,欲检校帐下。公语主簿,欲与主簿周旋,无为知人几案间事。”这是一副状景联。作者以景寄情,寄托了作者高洁清淡、自
5、娱其乐、甘于书斋的情怀,正合鲁迅所言:“躲进小楼成一统,管它春夏与秋冬”,情景交融,富有特色。【鉴赏】1、写景为主,景中带情。本联描写的是初春时节院落重披绿装的景色。幽雅、别致的院子里,各种花草树木在春风的吹拂下,绽开着新蕾,吐露着新绿,争奇斗艳;几叶春绿悄然开在静静的书案前,使书案前的主人精神为之一振;高大的藤萝把满院子内与院外分隔成两个世界;院内充满着和煦、美丽的春光。作者写初春的景象,用了“软红”“藤萝”“嫩绿”几个词,选词准确、生动,又合乎院子的特色,可见作者在措词方面下了一番苦功。然而,作者又不仅仅是光写春景,而是通过对美丽春光的描写来寄寓自己美好的愿望和理想
6、追求。作者用“软红”来概括春天的绚丽多彩和勃勃生机,这实际上象征着作者内心世界的充实和生活的朝气,“不到藤萝外”又意味着作者不与社会同流合污的高洁情怀。“藤萝”一方面是院内外的屏障,也是作者自身世界与外部世界的分界线,而“嫩绿新添几案前”则表示了作者书斋生活充满了初春般的活力。作为一个著名画家和学者,高洁的情操、浓厚的专业兴趣,是其成功的要素之一,这和本联的思想是一致的。本联虽是写景,却景中寓有情,把作者春天般的内心世界和明媚的春景融为一体,带有诗意。2、动静结合,静中有动。如果能把静态的春景写成动态的春光,那么就能给读者更多的美感和更多的想象,本联即具有这一特点。作者
7、用“不到”两字将“软红”写活,用“新添”把“嫩绿”写神,本是静态的美景,通过作者的艺术手法,赋予其人格化的特征,变成动态的美,使动、静结合,交相辉映。而“藤萝”“几案”又不着痕迹地点明了本联景色所在地,这既表明作者在遣词造句方面手法的高妙,又通过写景来反衬作者自己对人生的追求。3、本联构思奇妙,对仗工整,景情交融。景是春天的胜景,情是纯真的挚情,读来韵味无穷,好似有无尽的艺术享受,无怪乎成为古今名联。以联示情、以情动人一是在意境上超凡脱俗要欣赏对联,首先要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特别是诗词歌赋的鉴赏水准。其次,对联虽然脱胎于诗,但与诗又有不同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