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8779391
大小:12.41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6-19
《语文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题西林壁》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二课时一、预习案:(一)、预习任务安排:1、了解苏轼简介。2、了解重点字词意思和诗歌大意。(二)信息链接:1、时代背景: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2、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汉族,眉州(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
2、、诗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名列“苏、黄、米、蔡”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3、关于课文:《题西林壁》是苏轼在1084年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庐山景色秀美,山中奇花异木险峰怪穴,流泉飞瀑山亭云阁,气象万千,不可胜数。这首诗不写那些名胜景致,却另辟蹊径,抓住庐山姿态,谈游庐山
3、的感受。(三)预习自测:(以习题形式呈现,此过程约5分钟)1、《题西林壁》的作者是_____代诗人__________。前两句写了诗人从________、________不同的角度,处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同位置观看_________的感觉。2、俗话说:“当事者迷。”诗中有哪句诗说明这个道理,请填在横线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我的疑问:二、探究案:(一)导入新课:同学们,生活中的
4、事物丰富多彩,美不胜收,而且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细心观察,用心思考,就有可能发现万物的奥秘,认识万物的联系,《题西林壁》就是作者细心观察,用心思考的产物,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诗。看同学们通过读与悟、通过观察与思考,能够收获什么,能够发现什么?(板书诗题(二)自主学习展示:展示疑惑,互相解疑。1、自由读古诗,画出难理解的字词。2、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理解“远近高低”“识”“缘”“身”等词语。3、再读古诗,要读得正确、流利、注意诗句的节奏。4、通过查字典或有关资料,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大致理解诗中描述的情景。(三
5、)质疑探究:我思考,我收获。1、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为什么同样是庐山,却有不同的面目呢?2、这首诗写了庐山的千姿百态,身处山中也难以看清它的真实面目,你从中悟出了什么呢?(小组互助学习探究解决质疑)探究点一: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为什么同样是庐山,却有不同的面目呢?探究点二:这首诗写了庐山的千姿百态,身处山中也难以看清它的真实面目,你从中悟出了什么呢?(四)拓展提升,总结升华描写山的诗歌:1.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2.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孔子)3.绿树村边合,
6、青山郭外斜。(孟浩然《过故人庄》)4.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王维:《鹿柴》)《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更包含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人生哲理。对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客观地、冷静地进行调查分析,就容易主观地被局部的迷惑,不能全面、正确地认识这个事物。所以我们要想对事情有一个全面地了解,就要多听一听其他人的意见。(五)当堂达标:(达标练习题)1、在括号里填上表示“看”的词语在远处_______,在近处______,在高处_______,在低处______,庐山的景象各不相同。2
7、、看不清庐山的真正面目,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此,我们要___________________就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题西林壁》的作者是_____代诗人__________。前两句写了诗人从________、________不同的角度,处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同位置观看____________的感觉。这两句诗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①远近高低各
8、不同( )②不识( )③只缘身在此山中。()()5综合训练题1)、俗话说:“当事者迷。”诗中有哪句诗说明这个道理,请填在横线上。2)、从《题西林壁》这首诗中得到的启发是( )A.对复杂的事物,只要看到一方面,就可以推断出其它方面。B.对复杂的事物,应多角度观察,多方面调查了解,抓住主要的方面思考。C.对复杂的事物,既要多方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