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8776493
大小:1.86 MB
页数:55页
时间:2019-06-19
《鉴赏诗歌表现手法2012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PPT教师版说明【播放时请删除本页】《高考总复习》P145例题不典型,可删本课件是对总复习P147-154(学生用书P100—P106)内容的补充、强化,提醒学生仔细阅读书中相关内容)课件后面附有“拓展练习”讲解幻灯片;《限时规范训练卷》可选作:P365:5(2);P367:1(1)(2);P369、2(1);4(1);P371、2(2)。PPT中的图片不喜请删。①落花人独立,。《临江仙》北宋晏几道衬托①正衬,落花哀景衬托落寞哀伤之情;反衬,燕子成双成对反衬人的孤独凄苦。②,鸟鸣山更幽。南朝梁王籍《入若耶
2、溪》②以动声衬静(反衬)③,路有冻死骨。唐-杜甫③对比【课前练习】默写诗句并在括号中注明所用的表现手法微雨燕双飞蝉噪林逾静④落红不是无情物,。2012安徽卷⑤吴丝蜀桐张高秋,。2012湖北卷朱门酒肉臭化作春泥更护花④比拟拟人⑤夸张;侧面烘托空山凝云颓不流一、常见表现手法:衬托(正衬、反衬),对比,虚实结合、联想和想象,抑扬结合(欲扬先抑、欲抑先扬),动静结合(化静为动、以动衬静),正侧结合,用典,象征,比兴,白描,工笔细描,移情,讽刺、诙谐、幽默(2004北京),以小见大,借古讽今等。(一)回答“特色”还可从角度变化,
3、包括俯视、仰视,远景、近景,视觉、听觉、嗅觉、触觉(2010安徽卷)等;(二)人物描写的手法: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三)从抒情角度: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四)从情和景的关系:情景交融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相生,拟景写情(2010全国卷),乐景衬哀情、以景结情等(五)从结构的角度:卒章显志、铺垫、照应等二、常见修辞方法:比喻、比拟(拟人、拟物)、双关、对偶、夸张、借代、排比、引用化用、设问、反问、反复、顶针(多出现在曲或词中)等,其特点和用法跟现代文学作品中的修
4、辞大致相同。根据近几年高考命题情况我们可以发现:借景抒情、对比、反衬、虚实结合、动静结合(2012北京卷\辽宁卷)、托物言志 等手法以及比喻、比拟等修辞是高考考查的重点。考点解读: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误区提示】1、这类提问,着重点是诗歌整体的艺术表现特色,主要应该从诗歌的整体构思、诗歌整体的艺术技巧方面来解答。解答这类提问时,很多考生常犯的一个错误是对诗歌某个局部的修辞手法进行阐述,这是不对的。但在阐述具体某句诗词时,可以谈及修辞手法的运用。2、要结合诗词的具体诗句来分析,不要仅罗列术语,搞“空对空”式的分析。【答题思路】
5、明手法(用一两个词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阐运用(结合诗句阐释说明诗人运用了这种手法的依据)+析效果(此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刻画了什么形象,或表现了什么主旨)【提问方式】这首诗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首诗\某句 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表达技巧)?【典例剖析】阅读诗歌,回答问题。早行陈与义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问: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4分)【答案示例】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
6、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明手法+阐运用+析效果1、虚与实(虚实结合)【难点突破】(手法类其它内容详见《高考总复习》P100—P106)【例一】宿甘露僧舍【宋】曾公亮枕中云气千峰近,床底松声万壑哀。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注:①甘露:即甘露寺,在镇江北固山上,下临长江。②银山:江中巨浪。这首诗在表达技巧的运用上很有特色,请你就感受最深的一点作出分析。示例一:虚实结合。前两句写弥漫山巅的云气(水气)直入房中(枕边),让人觉得好像千峰在侧;松涛在房下(床下)轰鸣,让人觉得如临万壑
7、深渊。在这里“千峰”、“万壑”都是虚写,诗人通过想象,把人带入惊心动魄的艺术境界之中。示例二:诗歌后两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方法,波澜翻卷的大江,仿佛一下子扑进窗里来,塑造出一种豪壮、崇高之美。(为了领略那银山般浪涛的壮观,领略那拍天而来的江河的气势,索性打开窗子放长江入室,以涤荡心胸)想象新奇,构思独特,给人以石破天惊之感。虚实结合是中国古典诗歌中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法之一。所谓“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景、实事、实境,是可以通过视觉、听觉等感觉捕捉到的部分。所谓“虚”是指主观意识中存在的情感、设想、梦境,是通过诗人主观想象得
8、到的部分。虚实结合(虚实相生)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融合。相互渗透和转化,交织在一起表达同一种思想或情感的艺术手法。它能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情趣。2011安徽卷,2010广东卷,2008江西卷,2006天津卷均有考查【2011安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