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反思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反思

ID:38720599

大小:54.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6-18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反思_第1页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反思_第2页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反思_第3页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反思_第4页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反思_第5页
资源描述: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反思》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模板:基本信息课题人教版八年级上第六章27课第二节《记承天寺夜游》作者及工作单位教材分析1.《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学习这篇短文,要让学生达到朗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疏通文意,积累重点词语的目标。本文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全文仅84个字,却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世界,传达了作者豁达乐观的心境,语言干净利索有极富有表现力,以此引导学生走进古人的世界里,感受古人博大的情怀。2.学习本文要品味文章的优美意境,了解作者,体会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一种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学情分析1.初二的学生经过一年的文言文学习,基本能够借助注

2、释和工具书阅读比较浅显的文言文了,并且能够理解其基本内容,大部分学生还是可以做到主动学习,主动积累,理解,背诵。3.学生认知障碍点:对作者的生平进行了解,把握诗人的情感变化,及其原因。教学目标1知识:积累文中文学常识及文言词语,背诵并默写课文。2能力: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学习古人借景抒情的方法。3情感:品味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涵的思想感情。反复朗读,体会作者在逆境中自我排遣的的特殊心境。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品味并积累文章写景的优美的语言,学习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教学难点: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章蕴涵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行为设计

3、意图导入新课教师讲述几个苏轼的小故事,例如:苏轼和佛印的针锋相对,旁敲侧击。及其被贬之前的小故事等等。学生欣赏,补充,对苏轼的生平进行了解,进入课题更好的理解作者的感情由来,多媒体课件展示。背景介绍他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识了人间万千丑态,却说:“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苏轼生活的时代大兴“新法”,由于他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被调离出京。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因御史李定、何正臣等说他写诗讽刺了“新法”而被捕入狱。这就是当年有名的“乌台诗案”(乌台,指当时的

4、御史府)。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后,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这个职位相当低微,他甚至带领家人在城外东坡开垦荒地,种田帮补生计。有诗曰“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今年刈草盖雪堂,日炙风吹面如墨。”又有“自笑平生为口忙”之句。“东坡居士”之号便得于此时。本文写于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谪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学生听讲、听读、思考、记录。知人论世、了解作者生平、疏通文意,这样使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感知。多媒体课件展示。华横溢的苏轼文----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

5、词----苏辛:(豪放派)苏轼辛弃疾诗----苏黄:苏轼黄庭坚书法----宋四家:苏轼蔡襄黄庭坚米芾学生朗读,自己确定学习目标,疏导文意老师组织,观察.学生朗读是学习文言文的一个重要方法。以读带动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读出节奏,读出感情。分组讨论学习目标,小组长总结发言;自己疏通文意,有不理解的举手提问,同学之间相互解决。学生朗读训练,纠正读音,多媒体课件展示,朗读视频播放。学生分组合作讨论问题,走进苏轼的内心世界,与苏轼谈心教师启发、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在反复读的基础上,疏通文意。把学生分组共同分析以下问题:①从“元丰六年”你能得到什么信息呢?②为什么“月色入户”诗人变

6、换了主语?月色入户给诗人带来了什么?作者为什么会想着夜里去寺庙里游玩?③作者有几个好朋友?从哪一个字可以看出来?④“亦“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⑤作者是怎样描写月色的?结合有关语句去回答。⑥作者描绘的这幅月夜图有何特点,给你怎样的感受?盖字又表现了什么样的感受呢?帮助学生读懂、理解课文、以及作者的所想表达的思想感情,多媒体课件展示。⑦揣摩课文一些语句,分析句中流露了作者什么怎样的思想感情?⑧文章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教师设疑,引起学生更深入的思考来突破本文的难点设计一个讨论题: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相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

7、你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老师起疑:就全文而言,作者的思想感情先后有什么变化?1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作者正是借“何夜”“何处”点明这一真谛。这也正是作者能保持乐观进取精神的缘由。“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中的“闲人”应怎样理解?学生就很容易体会苏轼乐观豁达的心境了,闲人虽然很多,但闲情的人并不常见。2“月光入户,欣然起行”,写兴奋喜悦之情。“念无与为乐者”,转忧,写孤寂之情。“相与步于中庭”,宽慰。赏月观竹,远离尘世…乐极。然而像今夜这样的好心情能有几时?…生悲更深入体会作者的心境,多媒体课件展示。拓展练习引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