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等式放缩技巧十法

不等式放缩技巧十法

ID:38688649

大小:1.21 MB

页数:22页

时间:2019-06-17

不等式放缩技巧十法_第1页
不等式放缩技巧十法_第2页
不等式放缩技巧十法_第3页
不等式放缩技巧十法_第4页
不等式放缩技巧十法_第5页
资源描述:

《不等式放缩技巧十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第六章不等式第二节不等式放缩技巧十法证明不等式,其基本方法参阅<数学是怎样学好的>(下册)有关章节.这里以数列型不等式的证明为例说明证明不等式的一个关键问题:不等式的放缩技巧。证明数列型不等式,因其思维跨度大、构造性强,需要有较高的放缩技巧而充满思考性和挑战性,能全面而综合地考查学生的潜能与后继学习能力,因而成为高考压轴题及各级各类竞赛试题命题的极好素材。这类问题的求解策略往往是:通过多角度观察所给数列通项的结构,深入剖析其特征,抓住其规律进行恰当地放缩;其放缩技巧主要有以下十种:一利用重要不等式放缩1.均值不等式法

2、例1设求证解析此数列的通项为,,即注:①应注意把握放缩的“度”:上述不等式右边放缩用的是均值不等式,若放成则得,就放过“度”了!②根据所证不等式的结构特征来选取所需要的重要不等式,这里其中,等的各式及其变式公式均可供选用。例2已知函数,若,且在[0,1]上的最小值为,求证:..[简析]例3求证.简析不等式左边==,故原结论成立.【例4】已知,,求证:≤1.【解析】使用均值不等式即可:因为,所以有其实,上述证明完全可以改述成求的最大值。本题还可以推广为:若,,试求的最大值。请分析下述求法:因为,所以有故的最大值为,且此时

3、有。上述解题过程貌似完美,其实细细推敲,是大有问题的:取“=”的条件是..,即必须有,即只有p=q时才成立!那么,呢?其实例6的方法照样可用,只需做稍稍变形转化:则有于是,,当且仅当结合其结构特征,还可构造向量求解:设,则由立刻得解:且取“=”的充要条件是:。特别提醒:上述题目可是我们课本上的原题啊!只是我们做了少许的推广而已!2.利用有用结论例5求证简析本题可以利用的有用结论主要有:法1利用假分数的一个性质可得即法2利用贝努利不等式的一个特例..(此处)得注:例5是1985年上海高考试题,以此题为主干添“枝”加“叶”

4、而编拟成1998年全国高考文科试题;进行升维处理并加参数而成理科姊妹题。如理科题的主干是:证明(可考虑用贝努利不等式的特例)例6已知函数求证:对任意且恒成立。[简析]本题可用数学归纳法证明,详参高考评分标准;这里给出运用柯西()不等式的简捷证法:而由不等式得(时取等号)(),得证!例7已知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对对都成立,证明(无理数)[解析]结合第问结论及所给题设条件()的结构特征,可得放缩思路:..。于是,即【注】:题目所给条件()为一有用结论,可以起到提醒思路与探索放缩方向的作用;当然,本题还可用结论来放缩:,即【例

5、8】已知不等式。表示不超过的最大整数。设正数数列满足:求证【简析】当时,即于是当时有..注:①本题涉及的和式为调和级数,是发散的,不能求和;但是可以利用所给题设结论来进行有效地放缩;②引入有用结论在解题中即时应用,是近年来高考创新型试题的一个显著特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创新意识。再如:设函数。(Ⅰ)求函数最小值;(Ⅱ)求证:对于任意,有【解析】(Ⅰ)1;(Ⅱ)证明:由(Ⅰ)得,对x>-1有,利用此结论进行巧妙赋值:取,则有即对于任意,有例9设,求证:数列单调递增且[解析]引入一个结论:若则(可通过构造一个等比数

6、列求和放缩来证明,略)整理上式得(),以代入()式得即单调递增。以代入()式得..此式对一切正整数都成立,即对一切偶数有,又因为数列单调递增,所以对一切正整数有。注:上述不等式可加强为简证如下:利用二项展开式进行部分放缩:只取前两项有对通项作如下放缩:故有二部分放缩例10设,求证:[解析]又(只将其中一个变成,进行部分放缩),,于是【例11】设数列满足,当时证明对所有有:;.【解析】用数学归纳法:当时显然成立,假设当时成立即,则当时,成立。..利用上述部分放缩的结论来放缩通项,可得【注】上述证明用到部分放缩,当然根据不

7、等式的性质也可以整体放缩:;证明就直接使用了部分放缩的结论。三添减项放缩上述例5之法2就是利用二项展开式进行减项放缩的例子。例12设,求证.[简析]观察的结构,注意到,展开得即,得证.例13设数列满足(Ⅰ)证明对一切正整数成立;(Ⅱ)令,判定与的大小,并说明理由。[简析]本题有多种放缩证明方法,这里我们对(Ⅰ)进行减项放缩,有法1用数学归纳法(只考虑第二步);法2..则四利用单调性放缩1.构造数列如对上述例1,令则,递减,有,故再如例5,令则,即递增,有,得证!2.构造函数例14已知函数的最大值不大于,又当时(Ⅰ)求的

8、值;(Ⅱ)设,证明[解析](Ⅰ)=1;(Ⅱ)由得且用数学归纳法(只看第二步):在是增函数,则得例15数列由下列条件确定:,.(I)证明:对总有;(II)证明:对总有..[解析]构造函数易知在是增函数。当时在递增,故对(II)有,构造函数它在上是增函数,故有,得证。【注】①本题为02年高考北京卷题,有着深厚的科学背景:是计算机开平方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