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时期应天书院的办学特色

北宋时期应天书院的办学特色

ID:38674768

大小:160.05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6-17

北宋时期应天书院的办学特色_第1页
北宋时期应天书院的办学特色_第2页
北宋时期应天书院的办学特色_第3页
资源描述:

《北宋时期应天书院的办学特色》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第29卷第6期湖州师范学院学报Vol.29No.62007年12月JournalofHuzhouTeachersCollegeDec.,2007北宋时期应天书院的办学特色3赵宏欣(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四川南充637002)摘要:应天书院是宋初四大书院之一,历经北宋百余年而繁盛不衰,在文化传播与人才培养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为国家输送了大批人才。应天书院不但在宋代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在整个书院发展史中也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应天书院的办学特色进行分析,以期对现代教育改革提供一些借鉴。关键词:北宋;应天书院;办学特色中图分类号:K244文献标识码:A文

2、章编号:100921734(2007)0620105203应天书院又称睢阳书院,与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河南嵩山的嵩阳书院,并称[1]为“天下四大书院”。应天书院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五代时期的后晋,由于当时社会动荡不安,官学遭受破坏,庠序失教,中原地区开始出现私人办学。当时宋州虞城人杨慤在家乡创办“南都学舍”,建有藏书楼,收集四方图书,招揽天下名士,聚众讲学。后来他的学生戚同文继承他的事业,使“南都学舍”得到了较快发展。北宋王朝建立后,应天府富豪曹诚在大中祥符二年(1009),主动将扩建改造后的“南都学舍”交给官府,并请求戚同文的孙子戚舜宾

3、主管学舍事务,以曹诚为助教,后经应天府知府上报朝廷“,府奏其事,上[2]嘉之,诏赐额曰‘应天府书院’”。到仁宗景祐二年(1035)应天书院改为府学,从此这所书院得到官方承认,取得了州郡官学的地位。仁宗庆历三年(1043),宋仁宗下旨将南京府学改为南京国子监,与东京(开封)、西京(洛阳)的国子监相互辉映,逐渐形成了一个学术文化交流与教育的中心,盛极一时。大学者向敏中、杨大雅、王洙、蔡挺、石介、吕希哲,大政治家范仲淹、富弼,大建筑家李诫等都曾就读于此,为赵宋王朝培养了不少人才,也促进了应天府教育事业的发展。一、灵活多样的经费筹措方式应天书院初建时由应天府官绅捐资创

4、办,在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应天府富豪曹诚财力雄厚,藏[3]书丰富,热衷于教育事业“,请以金三百万建学于先生(杨慤)之庐”,在其旧址建筑院舍150间,藏书1500[2]余卷“,博延生徒,讲习甚盛”。“南都学舍”定名为应天书院后,经费的筹措渠道明显拓宽,除官绅捐资外,历任地方官吏、政府也相应采取了一些积极措施进行大力支持。早在杨慤、戚同文办学之初就得到了宋州太守赵直的支持“,为筑室[4]聚徒,请益之人不远千里而至。”宋哲宗时,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的幼弟曾肇知应天府,非常重[5]视书院的发展“,积公帑之余,大兴学校,亲加训导,养成人才为多。”政府的

5、大力支持是书院发展的保证,政府支持的方式主要有赐匾额和赐田。“南都学舍”的办学在得到宋真宗的赞赏后,正式赐匾额为“应天府书院”,从此应天府书院声势大振,天下皆知。仁宗景祐二年(1035)应天府书院改为府学,官府拨给学田十顷,充作学校经费,这些都为应天书院教育的稳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院址地理位置优越,强调修身养性的教育理念应天书院所在的应天府,是当时北宋陪都南京(今河南商丘)所在地。它地处黄河冲积平原,又介于3收稿日期:2007-10-14作者简介:赵宏欣(1983-),男,河南柘城人,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在读硕士,主要从事中国文化史研究。106湖州

6、师范学院学报第29卷黄、淮之间,北临汴河,南有涡河,交通发达,自古就为战略要地。它“南控江淮,北临河济,彭城居其左,汴[6]梁连于右,形胜联络,足以保障东南,襟喉关隘,为大河南北之要道焉。”隋唐五代以来,这里就商旅辐辏,社会发展,经济繁荣,实为一方之都会。毫无疑问,社会经济的发展、便利的交通条件以及陪都显赫的重要地理位置,对应天书院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同时,应天书院还特别强调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优化作为育人的一种手段,院舍结构精心设计,布局合理,从南向北,依次为影壁、牌楼、大门及东西侧门、前进堂及东西侧门、馔堂、教官室、崇圣殿、东西偏房、魁星楼及东

7、西廊房。这些建筑鳞次栉比、雕梁画栋,参天大树,郁郁葱葱,小河流水,碧波荡漾。不仅给人以心旷神怡的感觉,而且更多的是可以体验到其中所蕴藏的浓厚的文化艺术内涵。这里环境幽静,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适宜于院生读书和学习,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灵感与潜能。太宗时进士许骧的父亲,目不识丁,但是听说应天书院环境幽雅,师资雄厚,办学有方,主动送子读书,许骧在老师的亲切教导下,13岁[7]便“能属文,善词赋”,后来仕至工部侍郎。范仲淹年少时也曾就读于应天书院,虽家境贫寒,但求学之志[8]甚坚“,以戚同文学,昼夜不息。冬月备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

8、他在应天书院求学五年,虽食不果腹,仍昼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