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精神危机与重建

大学精神危机与重建

ID:38624339

大小:36.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6-16

大学精神危机与重建_第1页
大学精神危机与重建_第2页
大学精神危机与重建_第3页
大学精神危机与重建_第4页
大学精神危机与重建_第5页
资源描述:

《大学精神危机与重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大学精神:危机与重建今天的话题是大学精神的重建。世纪之交,整个世界的大学都处于剧变之中。一方面,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大学作为知识生产力的的源泉和基地,其重要性前所唯有地凸显。另一方面,如何适应新的时代,历史上形成的大学如何焕发生机,在错综复杂的现实当中保持它的品格、功能和特征,成为一个非常重大的挑战,对中国来说,这一挑战尤为尖锐和突出。新世纪之初,中国的高等教育面临两个巨大的变化。第一个就是迎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到来。98年时国家制定的目标是到2010年达到适龄青年的毛入学率15%这样一个

2、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下限。一年以后“十五”计划己把这一时间提前到2005年,2000年适龄青年的毛入学率达11%左右。另一个是培养创造性人才,建设一流大学。一方面要在规模和培养能力上急剧地扩张,另一方面要满足社会对优秀人才、创造性人才培养的需要,这种呼唤非常强烈。与此同时,各种问题也不断地出现,比如优秀教师的流失,清华的刘海阳事件,高考舞弊和学术腐败等,这些问题非常尖锐。在社会急剧变化、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时期,我们的教育显然也面临非常严重的问题、非常突出的挑战。这并不是一个学校的个别现象,正象人们所

3、说的只不过是冰山之角。时代、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要求、高等教育的现状和内在品性深刻的异变,这些现象特别令人关注。在世界范围内大家都非常关心在新的时代大学教育如何保持其人文传统、人文价值和人文内涵。而这种担忧或者说大学教育当中人文价值的衰弱或者流失又是一个具有共性和普遍性的现象。这从世界高等教育的范围来看有四个比较显著的原因:第一个是工业革命后,技术教育逐渐成为教育的主流是无可争辩的一个事实。在整个教育二十世纪发展的历史上,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这一被称为教育的钟摆始终在剧烈地震荡,构成了一个此起彼伏

4、的二重奏。二十世纪末,技术主义和科学主义大行其道,传统的人文主义教育的功能和重要性似乎正在降低。当然最早在五十年代,英国著名的斯诺先生就提出两种文化,即科学和人文的冲突,在前现代化的中国,这种冲突我个人认为是非常尖锐的,而且在今后、在二十一世纪恐怕也会成为中国社会一个非常深入的文化主题,包括对高等教育而言;二是从世界教育来看,大多数发达国家已经从传统的精英教育进入大众化的阶段,培养目标已经极大地改变,跟过去培养少数精英的贵族教育或绅士教育传统的理想已经很不相同,现在的学校往往被构并为教育工厂,大

5、批量地培养各种实用的人才,工程师、医生、会计师等等。同时,巨型大学的出现非常深刻地改变了学校当中传统的校园面貌和师生关系,传统的学院式的教育面貌,师生互相探讨、互相感染这样的气氛基本上已经消失了,大学的人文教化的功能越来越为它的实用价值、职业训练的功能所替代;第三个是大学和社会的关系发生了很深刻的变化,大学从远离社会的象牙塔,逐渐地由边缘进入中心,用有些人的话来说,大学变成了社会的服务站或加油站。在我国,大学比较多的被称为是经济发展的加速器或科学技术的孵化器等,社会服务成为高等教育继教学科研之外

6、的第三个基本的、重要的功能,在这一过程中,大学象牙塔般的高雅的学术品味或人文价值也不断世俗化,就像现代化一样。西方很多批评家认为现代的大学越来越象一个超市或者银行,为满足顾客(学生)的各种各样的需要,提供各种各样便捷的快餐,为顾客(学生)提供服务。据美国统计,1993年只有六分之一的大学符合传统的定义,即学生18到21岁、全日制住校等等,44%的超过25岁,25%是在职人员,它的学生的构成和我们完全不一样,是一个非常开放的与社会联为一体的文化中心。第四个方面是二十世纪下半叶以来文化范式的改变,传

7、播方式、传播技术等的发展使整个社会文化和大众文化由传统的读写文化进入了视听文化阶段。随着大众文化的兴起,传统的以校园为代表的知识分子文化或精英文化的价值越来越旁落,现在对青少年一代真正有影响的很大程度上恐怕已经不再是家长和教师,而是文体明星和流行歌曲,它的教育的教化功能恐怕比我们的德育课要大得多,这是一个客观的事实,这种整个传播方式的改变和大众文化的改变都深刻地影响了学校的教化功能。刚才讲的是一个共性的背景,导致大学的教化功能或者人文价值衰弱的一个基本的背景。但是在中国有着完全不同的道路,中国的

8、问题跟西方很不相同的,当然也有共性的因素,但它的基本历程不能简单地引用西方的经验。对于中国的高等教育,其特殊性在于一百年之前建立之初就确定了它的价值和某种属性。也就是说在一百年以前我们建立新学的时候引进西方的教育首先是把它作为救国之用,而且是救国之急用,所以在引进新学的时候首先发展的是高等教育,特别重视的是翻译、军事、船政等与国防和外交有关的实用人才的培养,是实用性的教育和工程技术教育。中国早期的第一批留学生基本上是以工程技术为主,和中国的现代文化的命运相符合,在紧迫的、救亡图存的危急的环境当中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