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隐性知识的教学

浅谈隐性知识的教学

ID:38585848

大小:24.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6-15

浅谈隐性知识的教学_第1页
浅谈隐性知识的教学_第2页
浅谈隐性知识的教学_第3页
浅谈隐性知识的教学_第4页
资源描述:

《浅谈隐性知识的教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谈隐性知识的教学在当今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发展,一方面表现为知识总量的急剧增加,更新速度的加快;另一方面从结构上又分化为可言传、可编码的显性知识和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隐性知识,即默会知识。显性知识又称为“明确知识”、“明言知识”或“言名知识”等,指的是:“用书面文字、图标和数学公式表示的知识”。隐性知识又称为“缄默知识”、“默会知识”、“默然知识”等,指的是:“尚未被言语或者其他形式表述的知识,譬如,我们在做某事的行动中拥有的知识”。隐性知识本质上是一种理解力,是一种领会、把握经验,重组经验,以期达到对它的理智的控制的能力。心灵的

2、默会能力在人类认识的各个层次上都起着主导性的,决定的作用。英国科学家、哲学家波兰尼经典地比喻道:“我们能在成千上万张脸中认出某一个人的脸。但是,在通常情况下,我们却说不出我们是怎样认出这张脸的”。他认为这类知识的绝大部分是难以用语言来表达的。这就是他的著名命题:“我们知晓的比我们能够说出的多”。默会知识是自足的,而明确知识则必须依赖于被默会地理解和运用。因此,所有的知识不是默会知识就是植根于默会知识。人类任何通过语言和其他表述形式呈现的显性知识,都依赖于隐性知识的存在,都必须有默会知识的支撑,人类的认知过程在本质上也是“一个默会的认识过程”。可以说

3、,在许多情境中,隐性知识是人类知识的内核和内容,而显性知识只是在内核上赋予了可以表达的外型。这一点对于教学和教学设计有足够深刻的启示,完全漠视隐性知识的存在和优先性,仅仅关注脱离学生经验和理解的符号、公式、文字的传输的教学方式是缺乏意义的。我们不是要摒弃显性知识的传授和以明确的方式传授显性知识的教学设计。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辨证关系提示的是,恰当地运用明确的语言及其他符号表征方式来引导和支持学习者的理解,使显性知识的学习根植在默会的理解中,使隐性的知识可以以适当的方式得以表征,从而可能在交流和共享中拓展理解。在教学中,隐性知识又是指隐蔽在教材中没有

4、直接表述出来的知识内容和联系。在注重拓宽学生思维空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综合能力的今天,隐性知识教学变得尤其重要,那么在初三思想政治课中如何挖掘教材中隐性知识呢?一是注意教材中没有直接表示出来的观点。如有关“精神文明建设”,教材涉及到的知识点是前言课的“精神文明重在建设”、第一课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第三课的“在综合国力中,精神文明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标志”。隐含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定义和内涵,教师就应补充相关内容,同时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收集、交流精神文明建设取得的成就

5、。又如有关“国民素质”,前言课提到“提高国民素质,最重要的是始终不渝地学习邓小平理论。”隐含了提高国民素质的其他途径、方法,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把这些知识点挖掘出来,并结合上海的实际、学生的实际分析、讨论存在问题、解决方法及近年来党和国家为提高国民素质所采取的重要措施。作这样的挖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也是对教材的一种完善。二是注重学科内的知识联系。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及整体结构(即隐性知识),教材不可能直接写出来。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把握,找出知识点在某一角度的共性,将整个知识点有机地联系起来,即理解、感悟(默会),

6、而一个人能力的提高就是他自己默会的结果。在总复习阶段,通过设立专题,对全书相关内容进行联系,力求融会贯通,提高学生全面地、联系地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例如《科学技术的重要性》,把第三课“科学技术在综合国力中的地位与作用”、第七课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述、贯彻“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性联系起来思考。又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把前言课“国民素质”、第三课“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第六课“培养社会责任意识的重要性”、第八课“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等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复习。三是创造交流环境使大家共享隐性知识。隐性知识一般有两类,一是存在于人

7、脑中的知识,如经验、意识等;另一类是隐藏于大量信息中,需要经过智能系统对这些信息进行筛选、分析才能挖掘出来的知识。存在于人脑中的隐性知识的开发一般是在交流活动过程中完成的。隐性知识具有很强的活跃性、创造性。教学中应当鼓励学生不要仅仅从书本上学习,还要从交流中与信息资源中学习。通过互动的教与学的过程,将隐性知识转化为能够表达的显性知识,即显性化,使隐性知识共享、互动,实现知识的创新。在共享中相互碰撞,可以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培养学生进行集体创造的意识和能力。真正的学习一定是发生在特定的情境中,与学习者所处的社会生活实践密切关联。理解学习者,理解学

8、习者的学习,理解学习者学习的成败,必须从他的真实生活,他所在的家庭文化、课堂文化、社区文化,乃至于社会文化中寻找默会知识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