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矩形的性质与判定(二)

2. 矩形的性质与判定(二)

ID:38563789

大小:73.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6-15

2. 矩形的性质与判定(二)_第1页
2. 矩形的性质与判定(二)_第2页
2. 矩形的性质与判定(二)_第3页
2. 矩形的性质与判定(二)_第4页
资源描述:

《2. 矩形的性质与判定(二)》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教学课题2.矩形的性质与判定(二)课时安排6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经历探索、猜测、证明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推理论证能力,培养学生找到解题思路的能力,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证明的必要性以及计算与证明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问题解决学生通过对比前面所学知识,体会证明过程中所运用的归纳、概括以及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情感价值通过学生独立完成证明的过程,让学生体会数学是严谨的科学,增强学生对待科学的严谨治学态度,从而养成良好的习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合作交流意识;教学重点矩形的判定方法及运用教学难点运用矩形的判定方法证明教具准备投影片、三角板学具准备三角板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课前展示

2、二、新知索引三、探索新知1.矩形是轴对称图形,它有______条对称轴.2.在矩形ABCD中,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若对角线AC=10cm,边BC=8cm,则△ABO的周长为________.3.想一想:矩形有哪些性质?在这些性质中那些是平行四边形所没有的?列表进行比较.二、学习新知:自学教材平行四边形矩形边角对角线根据上面的实践活动提出以下两个问题:(1)随着的变化,两条对角线将发生怎样的变化?(2)当两条对角线相等时,平行四边形有什么特征?由此你能得到一个怎样的猜想?一、运用新知二、变式引申学生在小组中完成这个活动的过程中,会引发对于这两个问题的讨论,

3、请学生根据实践的结果对问题进行回答,再对比前面所学的平行四边形及菱形的判定定理的证明过程,来思考如何证明矩形的判定定理。然后通过小组合作,将定理的证明严格的完成,最后同学实物投影的形式,各小组之间进行交流。总结:矩形的判定方法.总结:矩形的判定方法.矩形判定方法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矩形判定方法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矩形判定方法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看谁掌握好1下列各句判定矩形的说法是否正确?为什么?(1)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4、()(2)有四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3)四个角都相等的四边形是矩形;()(4)对角线相等的四边形是矩形;()(5)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垂直的四边形是矩形;()(6)对角线互相平分且相等的四边形是矩形;()(7)对角线相等,且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8)一组邻边垂直,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矩形;()(9)两组对边分别平行,且对角线相等的四边形是矩形.()2已知□ABCD的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AOB是等边三角形,AB=4cm,求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变式引申1已知:如图,□ABCD的四个内角的平分线分别相交于点E、F、G、H.求证:

5、四边形EFGH是矩形.2.已知:如图,菱形ABCD中,对角线AC和BD学生在小组中完成这个活动的过程中,会引发对于这两个问题的讨论,请学生根据实践的结果对问题进行回答,再对比前面所学的平行四边形及菱形的判定定理的证明过程,来思考如何证明矩形的判定定理。然后通过小组合作,将定理的证明严格的完成,最后同学实物投影的形式,各小组之间进行交流。分组练习,评价小结小组代表板书然后讲解一、展示风采二、总结收获作业相较于点O,CM∥BD,DM∥AC.求证:四边形OCMD是矩形.练习二:(5分钟)(选择)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有一组对角是直角的四边形一定是矩形(B)有

6、一组邻角是直角的四边形一定是矩形(C)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矩形(D)对角互补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2.满足下列条件()的四边形是矩形。A.有三个角相等B.有一个角是直角C.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垂直D.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平分综合应用拓展如图,M、N分别是平行四边形ABCD对边AD、BC的中点,且AD=2AB,求证:四边形PMQN是矩形。16页1、2自我测试,组长评判板书设计一矩形判定二判定运用123教学反思课堂是学生展示自己的一个舞台,在课堂教学中,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展示自己,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更有利于教师发现学生的独到见解和新思维、新想法,同时还能让教

7、师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这对于课堂教学是非常有利的。几何教学有时对学生想象能力要求比较高,有些学生在这方面很有优势,而有一些学生可能要差一点,课堂教学不能过急;此外,几何教学中要合理把握学生的课堂兴奋点,合理安排时间,力图让学生在注意力最集中时完成最重要的知识内容,掌握本节课重要的学习方法;还要注意的是,不要让思维活跃的学生的回答掩盖了其他学生的疑问,应该争取关注每一个学生。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