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8552838
大小:17.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6-14
《失踪的深林王国》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失踪的森林王国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主题是“走进森林”,共有三篇课文,从不同角度分别描写了森林的美丽景色、物产的丰富以及有关森林的故事。通过学习,可使学生了解有关森林的知识,激发学生热爱森林、了解森林、保护森林的思想感情。《失踪的森林王国》是一篇童话故事,通过对森林王国失踪前后的描写,说明乱砍滥伐给人类带来的灾害,告诉人们要保护大自然,热爱大自然,树立环保意识。全文共13个自然段,按“老国王在位时”和“新国王上台后”分为两部分。课文中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有的……有的……有的……有的……”描写了森林王国富
2、庶繁荣,百姓安居乐业的景象以及如此美丽富饶的原因——“任何人不得乱砍树木”。这条法令十分严格,国王的儿子曾不小心触犯了法律,遭受了皮鞭之苦。这个事件是森林王国失踪的导火索。新国王上台后,对特别法令怀恨在心,他听信了远方客人的建议砍树造楼,妖魔鬼怪乘机而入,百姓背井离乡,森林王国从此失踪。 二、学情分析 本篇课文是一篇童话故事,篇幅较长,但内容浅显易懂,可指导学生通过默读了解内容,而不必细致分析,也可让学生编成课本剧,进行表演,加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三、设计思路 依据本班学生学习的前期准备状态和学生学
3、习的兴趣需求,并结合本篇课文的特点(蕴含一定道理的童话故事),我设计了“读、悟、演”三个环节的教学方法,即:读一读,把课文读明白,悟一悟,把课文读懂,演一演,把课文读活。这一教学过程的设计,值得学习过程始终以学生的学习为教与学的动力。四、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了解森林王国失踪的原因及后果,树立环保意识,激发保护森林,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培养学生的默读能力。了解课文内容,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内容提出问题。 3、学习抓住文章中的关键词语,概括课文内容。 4、理解:“安居乐业”、“置若罔闻”、“
4、萎靡不振”、“背井离乡”等词语的意思。通过阅读积累语言,通过积累形成语感,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五、教学重点:有声有色地讲述课文内容,讲后互相评价。 六、教学难点: 在讲述过程中准确地使用本课积累的好词语,正确使用表示范围的词语,并加上自己丰富的想像。七、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过程 (一)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引导: “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让学生对上节课学习的内容进行回忆,知道课文的主要内容。同时,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学生读文后交流: 1、“森林王国是什么样子的?
5、” 森林王国从前是美丽富饶的,人们安居乐业;王国里有一条法令:“任何人不得乱砍伐树木。” 教师引导:你觉得最关键的时那个词语?你是怎么理解的?抓住关键词“安居乐业”体会句子的意思。 (1)通过读句子理解:“森林王国的百姓安居乐业,有的种庄稼,有的狩猎,有的织布,有的捕鱼,生活中充满了笑声和歌声”。人们做自己想做的事,十分安定地生活,而且非常快乐、幸福,这就是安居乐业。 (2)从字面意思上理解:“安定的生活,愉快的工作”。 教师引导:这么美丽、富饶的景色,这么幸福的生活你愿意读一读吗? (教学设想:让学
6、生通过朗读,评价感受森林王国的美丽富饶,那个地方是令人向往的,为后文人们破坏了森林感到深深的惋惜埋下伏笔。) 2、“森林王国是怎么失踪的?” 小国王不再保护森林,砍掉了所有的树木,建起了高楼大厦。没有了森林的保护,雨妖、热魔、沙鬼、风怪都来了,吞没了森林王国,森林王国消失了。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下面的问题: “森林王国为什么会失踪?” “森林王国失踪了以后是什么样子?” “森林王国失踪了以后,会怎么样?” “森林王国失踪以后找回来了吗?” (二)将学生质疑整理以后再归纳为前两个问题。这时,教师要放手
7、让学生默读课文,在默读时圈点勾画,寻找答案。读过课文以后,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默读所得。然后全班汇报小组交流结果: 1、国王临死前,嘱咐他的儿子要他不得破坏森林,他置若罔闻,砍掉了所有的树木,所以妖魔鬼怪都来了。只有树木才能够对付这些妖魔鬼怪。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置若罔闻”的意思。 (1)引导同学们查字典理解什么是“置若罔闻”? (2)结合课文理解“置若罔闻”,课文中谁对什么事情置若罔闻? (3)联系生活理解“置若罔闻”,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 2、森林王国失踪以后,那里被黄沙淹没,形成了沙丘,黄沙淹
8、没了城市,百姓们没了森林王国,空气不新鲜了,人们变得萎靡不振,后来,不得不背井离乡,四散逃荒。 引导学生体会“萎靡不振”、“背井离乡”的意思。 (教学设想:1、努力做到在学生的阅读实践中培养阅读能力。在这节课中,学生几乎用了三分之二的时间自己读书,他们通过自己的读书实践,理解课文内容,不断加深体验,不同程度地“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2、培养学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