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语文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寓言二则》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科目:语文课型:主备人:郝海霞执教人:总第时课题寓言二则二次备课教学目标1.学习第一则寓言《矛与盾》。理解全文内容,朗读并背诵全文。2.感悟古文深刻的寓意,明白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能自相矛盾的道理。练习用自己的话讲述这则寓言故事。3.感知寓言的特点并掌握学习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教学重点感悟寓言深刻寓意。教学难点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体会寓言的具体情境。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出示多媒体课件《刻舟求剑》的动画故事。(本课从观看动画故事入手,提升学生的兴致,在老师有序的引导下,逐步融入知识点,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持续与发展。)
2、老师:谁知道这个动画故事的名称?它又属于哪一类故事呢?学生:《刻舟求剑》。它是个寓言故事。老师:说得对。那么你们还知道哪些寓言故事呢?谁又能告诉大家“寓言”是怎样的一类文章呢?(学生踊跃发言。列举掩耳盗铃、揠苗助长、滥竽充数,等等。)老师:说得很好。下面我们来具体地了解一下古代寓言。2.讲解寓言文体的资料录音。寓言:文学体裁的一种。以散文或韵文的形式,讲述带有劝谕或讽刺意味的故事。结构大多短小,主人公多为动物,也可以是人或非生物。主题用意在惩恶扬善,多充满智慧哲理。素材多来源于民间传说。西方文学中著名的寓言有古希腊的《伊索寓言》等。中国
3、春秋战国时期已经盛行寓言,有不少保留在《庄子》《韩非子》等著作中。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新课《寓言二则》,看看这两则寓言讲的是什么有趣的故事,又告诉我们什么样的深刻道理。首先,我们来学习第一则寓言《矛与盾》。二 教学设计1.播放本文诵读录音。老师:通过听录音,我们知道这是一则古代的寓言,是用文言文写成的。那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已学过的学习古诗的方法,想一想学习这则寓言用什么学习方法好。学生甲:要通过反复地读,了解每句话的意思,明白全文大意。学生乙:要了解作者,要抓住字眼解释,才能明白全文的意思。学生丙:最关键的还是要明白寓言所说的道理。老师
4、:大家说得非常好。今天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学习《矛与盾》。2.了解作者及《韩非子》。3..自读课文——读通。学生自读课文,自主清除生字障碍。要读准字音,明白字义,读通句子。之后借助译文,初步了解寓言的大意。然后再读课文,练习把语句读流畅,并注意正确地断句与停顿。老师指名让学生诵读,并及时纠正学生诵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4.研读课文——读懂。(1)解题:矛和盾是古代打仗用的兵器,矛用来进攻,盾用来防守。(投影出示矛和盾的图片,使学生有直观的认识。)(2)结合课后译文,深入揣摩句子的意思。(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析字义并尝试说出句意,之后,老师分别
5、出示各句古文,让学生随老师的引导逐句理解并回答相应问题。)A.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楚国有个卖盾和矛的人,他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很坚固,没有哪一种东西能够穿透它。”)老师:通过这句话的意思,我们知道了他在夸耀自己的盾非常坚固。你是从文中哪个字读懂他在夸耀的呢?(“誉”是赞誉、夸耀的意思。)老师:谁来读一下这句话。(此句应读出坚硬之感,读出夸耀的语气,强调“坚、物莫能陷”。)B.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又夸耀他的矛说:“我的矛非常锋利,没有什么东西不能穿透的。”)(此句应读出尖利之感,
6、读出夸耀的语气,强调“利、于物无不陷”。)老师:通过这两句话,我们可以看出那个楚人多想把自己的矛和盾卖出去呀!他神气十足,充满自信,先夸盾再夸矛。大家仔细体会一下,楚人夸矛和夸盾时说的话有什么不同吗?学生:夸矛时他用了两个否定词,想把他的矛卖出去。老师:楚人用“无不”这个双重否定来强调矛的锋利,吸引别人来买他的矛,加重了夸的语气。真可谓用心良苦啊!C.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有人问他:“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样呢?”)(此句应读出疑惑之感,读出质问的语气,强调“何如”二字。)板书: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D.其人弗能应
7、也。(那个人不能回答。)(3)练习把整个寓言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指名讲述)5.品读课文——明理。(1)面对旁人的质问,他为什么答不上来呢?学生甲:这个人不论怎样回答,都会和自己刚刚说过的话相抵触。学生乙:楚人言过其实,前后矛盾,不能自圆其说。(2)你读了这则寓言,明白了什么道理?学生丙:卖矛与盾的人一会儿称赞自己的盾无比坚固,一会儿又夸自己的矛无坚不摧,自己形成了前后“矛盾”,使他夸耀矛和盾的话不攻自破,成为笑柄。学生丁:这则寓言告诉我们说话做事都要实事求是,不能言过其实,不要自相矛盾。老师小结:这则寓言主要是通过人物的语言来表现人物
8、的特点,进而点明道理的。讽刺了那些说话不顾事实,把事物任意夸大,使自己陷入自相矛盾的尴尬境地的人。告诉人们: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讲究分寸,不能自相矛盾。“自相矛盾”这个成语就出于这里。6.赏析全文。今天,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