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8472690
大小:22.08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6-13
《语文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下册紫藤萝瀑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紫藤萝瀑布教案备课人:于都中学初中部刘玲红知识目标⑴积累“迸溅、繁密、伶仃、忍俊不禁、蜂围蝶阵、仙露琼浆、盘虬卧龙”等词语。⑵品味文章优美的语句,掌握生动的词汇。能力目标⑴体会文章托物寄意,借景抒情的写法。⑵学习抓住景物特征,用优美语句(比喻、拟人手法)描写景物的方法。情感目标: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悟。体会生命的顽强和美好,正确对待生活的坎坷。重点:1、诵读、揣摩、品评优美语句及词语的含义及表达效果。2、体悟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和赞美。难点:通过想像,将抽象的写景文字感知为生动的景物画面;揣摩字里行间流露的思想感情。课时:1课时一、引藤萝
2、1、大千世界中,那暗香浮动的幽兰,那凌寒绽放的蜡梅,那石缝间不屈的小草,还有世间许多不知名的野花,无不蕴含着鲜活的生命。今天,我们一起跟随着宗璞,去一条紫色的瀑布边走走,去感受生命的律动。2、预习检查嚷嚷()花穗()绽开()沉淀()酒酿()迸溅()挑逗()伫立()伶仃()盘虬卧龙()忍俊不禁()二、读藤萝1、自由读课文2、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试读,师选一段范读。(出示视频音乐)3、说出你心中的疑问三、赏藤萝1、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藤萝的?按什么顺序描写的?(此时要指导朗读和分析词句)归纳:先写花瀑,次写花穗,再写花朵。[从色、形、态三
3、个方面]是按由整体到局部的顺序描写的。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紫藤萝茂盛和生机勃勃的特点。(1)色:一片辉煌淡紫色、深深浅浅的紫、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进溅的水花。(2)形: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一树闪光的、盛开的藤萝。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3)态: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在和阳光互相挑逗,彼此推着挤着。从整体到局部:先写花瀑--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子,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的生长。再写花穗:每一穗花
4、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最后写花朵:每一朵盛开的花像是一个长满了的小小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过渡语:(出示繁盛的紫藤萝图片,学生欣赏)藤萝不与群芳争,独自开在花谢时,踏春无人恋,蜂蝶亦不顾,而它们却尽情地展示着自己的生命,骄傲自信地为自己美丽生命而欢滕嬉闹。但是,她是不是一直都开得这么盛?2、作者写十多年前的藤萝有什么用意?用十多年前紫藤萝花的稀落与现在花开的繁盛形成对比,突出了现在花的生气盎然。用十多年前花的不幸遭遇,与人的不幸遭遇形成类比,说明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出示背景:《紫藤萝瀑布》是宗璞的文章,选自《福建
5、文学》1982年第7期。宗璞一家,在文化大革命(1966年至1976年)中深受迫害,焦虑和悲痛一直压在作者心头。文章写于1982年5月,当时弟弟身患绝症,作者感到非常悲痛。小弟是作者最钟爱的弟弟,也是老父亲最器重的儿子。这位五十年代毕业于清华大学航空系的飞机强度总工程师,毕业之后三十余年在外奔波,积劳成疾。)四、悟藤萝1、面对这藤萝的花落花开,作者有了什么感悟?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出示背景资料)个人的生命是有止境的,但人类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我们不能陷入个人的不幸中不能自拔。在遭遇不幸时,我们
6、应该像花一样,要对生命的长久保持坚定的信念,不被厄运压倒,扬起生命的风帆,让自己的生命更加绚丽灿烂。过渡语:当作者一笔一笔勾勒这紫藤萝时,她心中一定翻涌着一曲深沉的歌,因为,只有经历过黑暗的人,才会在璀璨的生活面前目眩神摇;中有遭遇过痛苦的人,才会如此珍视生活的浪花。2、读了本文,你有什么收获?可从文章主题和写法上谈。第一、情从景出,议从景出,才是好文章。第二、景物的全局和每个局部要细细观察。第三、对景物要有感情,若景物在自己心目中像自己喜欢的人一样,写起来就会生动亲切。第四、要有感悟,要提炼出精辟的语句。结束语:希望在座的每一位同
7、学,都能像紫藤萝花一样,以饱满的生命投身到生命的长河中去,让生命更加绚丽多彩。3、带着你体会到的感情朗读课文。五、仿藤萝作业:选一种你最喜欢的植物,安排个顺序,写出它的特点,并融入你的情感。(200字左右)人悲痛到宁静六、板书设计:花由衰到盛托物言志顽强振奋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重点在朗读,通过朗读后提出疑问,进而引导学生探究疑问,在探究问题时,又指导朗读,在朗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但也应该注意以下问题:1、学生必须充分地预习,才能达到好的效果,学生能在课前养成一个课前预习的好习惯,则在课堂上会去思考探究。2、老师的语言一定要有感染力,
8、否则,整堂课达不到预期的效果。3、学生在理解作者情感时,应该抓住一个背景来分析,课文中的“十多年前”和写作时间,老师应加以引导,引出文革的背景资料。4、这堂课应该是以读贯穿,以读促悟,以读促写,最终达到读通、读透的目的。本还可以有更多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