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8471066
大小:54.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6-13
《语文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下册陋室铭 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陋室铭教学设计苍梧县岭脚镇初级中学李金婷一、教学目标1、了解铭文这一文体的特点2、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3、理解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4、朗读全文、背诵全文二、教学重点:(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2)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出得思想感情。三、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四、教学方法1、图片导入法2、诵读教学法3、合作讨论法五、教学课时1课时六、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PPT展示图片金箍棒和羽毛扇,问同学们是否认识这两样东西,是否也想拥有它们。大家之所以喜欢金
2、箍棒可能是因为孙悟空,也可能是因为它本身能够变化,具有魔力,那么,一把平凡的羽毛扇为何能够妇孺皆知,流传千古?原来是因为它的主人诸葛亮。这样说来,某样东西的价值似乎与使用它的主人有着密切的联系,今天我们要去看看一间简陋的小屋和它的主人之间,微妙的关系,一起学习《陋室铭》。导入课题,并图解“铭”这一文体。(二)1、作者简介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政治家。曾因参加王叔文政治革新而被贬为地方官2、写作背景刘禹锡因参加王叔文的政治革新运动得罪了当朝的权贵,被贬成安徽和州刺史。半年时间
3、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成了一间陋室。在此背景下,刘禹锡愤然提笔写了《陋室铭》一文。3、文体介绍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三)活动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陋室铭刘禹锡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读准下列字音:德馨苔痕鸿儒案牍西蜀朗读与节奏陋室铭刘禹锡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
4、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活动二:疏通文意小组学习,根据注解,试译课文翻译(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虽)是间简陋的屋舍,但因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2)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3)孔子云:何陋之有?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活动三:问题探究1、作者怎么样引出陋室的
5、?借山,水引出陋室。2、作者从哪几方面写“陋”室不“陋”,表现了室主品德高尚?居室环境、交往之人、日常生活3、作者想赞颂自己的陋室,为何又写“诸葛庐”“子云亭”呢?自比古代贤人,表明自己的心愿,希望像他们一样因为自己的高雅脱俗获得别人的尊敬与景仰。4、文章借写“陋”室不“陋”,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操?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比喻起兴陋室不陋5、小结安贫乐道高洁傲岸山水喻陋室仙龙喻德馨居室环境清幽交往之人高雅日常生活闲适自比古人陋室陋室铭活动四:背诵陋室铭刘禹锡山不在高,,水不在深,。,。苔痕
6、上阶绿,。谈笑有鸿儒,往来无丁。。南阳诸葛庐,。孔子云“?”活动五:中考链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1.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C、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D、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2.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表现出对仙人生
7、活的羡慕和追求。B、表达了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C、表现了身居陋室而怡然自得的心情。D、表明了以古代名贤自比的态度。七、板书设计安贫乐道高洁傲岸山水喻陋室仙龙喻德馨居室环境清幽交往之人高雅日常生活闲适自比古人陋室比喻起兴陋室不陋陋室铭八、教学反思一、朗读教学这篇课文文质兼美、篇幅短小,读起来琅琅上口,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学习本文时,让朗读贯穿整堂课,学生在读中感知语言,在读中揣摩作者的感情,充分“发挥文章的巨大感染力”。我设计了朗读以下环节:1、讲完写作背景后,学生已有了学习本文的兴趣
8、,我于是让学生一遍读文,让学生初步感知短文的内容,产生阅读的欲望。2、视频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节奏,注意重音。二、用图片导入吸引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刘禹锡的《陋室铭》运用托物言志的方法表达了自己高洁傲岸的节操,安贫乐道的情趣。这与今天学生的生活相去甚远,如果学生不知道刘禹锡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了这篇不朽的名篇,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在导入部分以图片的形式介绍了本文陋室与作者的关系,让同学们品味其儒雅高傲之感,激发学习兴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