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理解诗歌的表层意思

怎么理解诗歌的表层意思

ID:38445536

大小:493.50 KB

页数:42页

时间:2019-06-12

怎么理解诗歌的表层意思_第1页
怎么理解诗歌的表层意思_第2页
怎么理解诗歌的表层意思_第3页
怎么理解诗歌的表层意思_第4页
怎么理解诗歌的表层意思_第5页
资源描述:

《怎么理解诗歌的表层意思》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诗词鉴赏三步走能读懂会鉴赏精表达读懂是知识的综合运用。读懂是鉴赏和表述的基础古诗词鉴赏专题复习(一)——如何读懂古诗词的表层意思【怎样才算读懂?】能翻译出大意:时间、地点、人物、事情、景物写出了什么意境(形象、氛围)运用了什么手法(语言、技巧)表达了什么情感(情绪、心境)反映了什么思想(态度、观点)1.明白表层意思2.领会深层意思诗家语的特点:诗歌语言组织的规律怎么明白诗歌表层意思,能翻译出大意呢?这就要明白诗歌的语言特点(一)中国诗歌对语言的变形进行诗歌鉴赏,首先要了解诗歌语言的特征,即要懂得“诗家语”,懂得诗歌对语言的变形。这是诗词

2、鉴赏的基础。同时,也是高考诗歌鉴赏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古诗歌语言特点:凝练含蓄言简意丰诗歌的短小凝练,常会省略成分。诗歌由于声律要求或出于修辞上的特殊需要常会打乱语序(颠倒词序、超常搭配)、改变词性等等。一、把握词性的改变,体会诗人所炼之“意”。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了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这些地方,往往就是一首诗的“诗眼”或一首词的“词眼”。要详加分辨。例1、何逊复如东注水,未有西归日。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客居之室)本篇描写与友人惜别的情景。暗例2《过香积寺》王维: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

3、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评析】这是一首写游览的诗,主要在于描写景物。题意在写山寺,但并不正面描摹,而用侧写环境,来表现山寺之幽胜炼字精巧。“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历代被誉为炼字典范。)例3、《破山寺后禅院》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惟闻钟磬音。例4、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      例5、蒋捷“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例6、周邦彦“风老莺雏,雨肥梅子”“绿”、“老”、“肥”,均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这些词语各有妙用,

4、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化腐朽为神奇,增强了诗词的表现力、感染力。二、还原颠倒的语序,把握诗人的真实意图与情感侧重点1.主语后置。崔颢《黄鹤楼》诗:“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意即“晴川(晴朗的原野上)汉阳树历历(可数),鹦鹉洲芳草萋萋”,“汉阳树”和“鹦鹉洲”置于“历历”、“萋萋”之后,看起来好象是宾语,实际上却是被陈述的对象。2.宾语前置。杜甫《月夜》诗:“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辛弃疾《贺新郎》词:“把酒长亭说。看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晋代的陶渊明怎么会酷似三国时的诸葛亮呢?原来作者是把他们二人都用来比喻友人陈亮的,分别

5、说明陈亮的文才和武略,按句意实为“看风流酷似渊明、卧龙诸葛”。宾语“渊明”跑到了主语的位置上3.主、宾换位。叶梦得《贺新郎》词:“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白居易《长恨歌》“姊妹兄弟皆列土(封高官给封邑),可怜(可喜、让人羡慕)光彩生门户”卢纶《塞下曲》诗“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4、定语的位置诗词曲定语的位置却相当灵活,往往可以离开它所修饰的中心语而挪前挪后。a.定语挪前。王昌龄《从军行》诗:“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下句的“孤城”即指玉门关,为“玉门关”的同位性定语,现却被挪在动词“遥望”之前,很容易使人误解为站在另一座孤

6、城上遥望玉门。陆游《昼卧》诗:“香生帐里雾,书积枕边山。”(帐里生香雾,枕边积书山。)刘叉《从军行》诗:“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闻横笛声)b.定语挪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诗:“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春夜喜雨》诗:“晓看红湿处,花重(花因为饱含雨水而显得沉重。)锦官城。”一月夜飞渡镜湖锦官城花重5.状语后置。“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笑春风”表面上是动宾词组,实际上“秋风”、“春风”都不受“动”、“笑”的支配,而是分别表示“在秋风中动”、“在春风中笑”的意思。这类情况在诗词中比较常见,例如:杜甫

7、《秋兴》八首之三:“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青山)。”(朝晖中千家山郭静,日日坐于江楼看翠微。)李商隐《安定城楼》诗:其他倒置的情况:“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古诗打乱语序(颠倒词序、超常搭配)的原因第一、是声律的要求。初盛唐成熟的“近体诗”和后来的词曲,除押韵和字数限制外,还要讲究平仄的调配和对仗的工稳。为了符合声律的要求,诗人便不得不在词序安排上作些变通。第二、出于修辞上的特殊需要。王维《山居秋暝》诗“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一联时说:“按客观环境中的

8、动作顺序,原是‘浣女’之归造成‘竹喧’;渔舟之下导致‘莲动’。但如果就这样呆板地铺叙直陈为‘浣女归喧竹,渔舟下动莲’,那么画面中心就归结于被动因素‘竹’和‘莲’--这是动作过程的终点。由于动作至此终结,画面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