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记忆叙事与国族认同

历史记忆叙事与国族认同

ID:38331268

大小:54.5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9-06-10

历史记忆叙事与国族认同_第1页
历史记忆叙事与国族认同_第2页
历史记忆叙事与国族认同_第3页
历史记忆叙事与国族认同_第4页
历史记忆叙事与国族认同_第5页
资源描述:

《历史记忆叙事与国族认同》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歷史記憶與國族認同10歷史記憶敘事與國族認同王健文成功大學歷史系花蓮教育大學鄉土文化學系2006/5/26一、記憶與遺忘:歷史知識的形成與變遷歷史學是一門特別著眼於「人」與「時間/空間」變數關聯的知識。是一個「時間/空間」點上的「人」,試圖重建並理解、感受另一個「時間/空間」中的「人」的學問。從當下的「時間/空間」,窺視過去的「時間/空間」,其實就是一種「記憶」。換言之,「歷史學」事實上是一門處理「記憶」的知識。「歷史」最簡單的定義,即是「對過去的記憶」。而「過去」與「對過去的記憶」永遠不會是同一件事,「對過去的記憶」也不會只有一種樣貌。關於「如何記憶?」

2、「何以如此記憶?」「遺忘了什麼?」「何以記得這些而遺忘那些?」「誰的記憶?」「誰來(/如何)解讀記憶?」關於「記憶」的生產與消費,以及「記憶」與「遺忘」之間所存在的種種問題,事實上正是歷史學者深切思考的事。歷史知識既是「一種」對過去的「記憶/遺忘」(二者是一體之兩面,相反而相成),不同的歷史敘事者,因著諸多因緣條件,有時有著彼此歧異的歷史記憶。換言之,現實中存在著「複數」的歷史記憶,也就是有著「複數」的歷史知識。當我們針對一歷史現象,「選擇性」地記得了若干事實,並「結構性」地忘記了另一些事實,「一種」歷史知識於焉形成。隨著知識建構的背景改變、歷史敘事者的主

3、觀變化,有時我們會「記起了」一些原來遺忘的事、卻又「忘記了」一些原本記得的事,於是「歷史知識」跟著變遷,「另一種」歷史知識取代了原有的歷史知識。歷史就是對過去的記憶,同時也是對過去的遺忘。記得什麼,忘記什麼,就決定了你知道的歷史是什麼。但是記得什麼,忘記什麼,常常都是與說故事的人所處的特殊時空情境有非常直接的關係。任何一個學歷史的人、解釋歷史的人或者是說故事的人,都是在一個瞻前顧後的狀況下,站在此刻當下這個時間點上,通過對未來的想像,對過去給一個說法,也就是說一個故事。從另一方面,我們可以說,所有的歷史知識都是一種「再現」,在「事過境遷」之後,站在不同的時

4、空情境當中的「說書人」,受著自己處境的影響,試圖呈現過去的事情。歷史記憶與國族認同10追尋記憶與遺忘錯綜複雜的脈絡,揭示「故事」與「說故事的人」之間的真實連結,真正的歷史學家,正是通過清明的理智,感同身受的情意,在大寫(真實)與複數(複雜)的歷史敘事中,慎思明辨。至於假借歷史記憶的工具,恣意或無意識地為現實的目的服務的,稱不上是個「真誠的」「歷史學者」。二、歷史敘事與國族認同:華夏世界述說自己所記得的過去,即所謂「歷史敘事」。擁有共同的歷史記憶,是一個群體藉以凝聚「認同」的主要方式之一。族群的敘事認同往往包括以下幾個要素:(一)、共同的祖源;(二)、共同的

5、經歷(榮耀與屈辱);(三)、他者意象;中國歷史的族群敘事,自封建晚期至晚清,「夷夏秩序」一直是族群分類典範。也從春秋時代的孔子開始,交錯的「文化」與「種族」指標,提供了族群界線挪移的彈性空間。在西周開國東進運動中,「西土」意識逐漸轉換為「華夏」意識。溯其源,以農業城邦、禮樂衣冠、封建禮制為基礎的「華夏」意識,至少在西周早中期已成立。但是後世所熟知的「諸夏」意識,恐怕是到南蠻、北狄交相侵迫,陳、蔡懼楚,衛、邢為狄人破滅而遷國,而齊桓公高舉「尊王攘夷」的旗幟時,才真正確立了。後世意義下的華夏族群意識,直到司馬遷的《史記》書寫,才明確地定下了規模。《史記》寫作的

6、是黃帝以來至於漢武帝的中國歷史,但是,從某個角度看來,司馬遷所寫的也是當時人觀念中的一部世界史。從黃帝、堯、舜,經夏、殷、周三代,乃至於秦、漢,是司馬遷所建構政權繼承、轉移的時間系譜,在空間上看來,這又是以黃河流域為中心的世界觀。這些以黃河流域為中心所建立的國家,自以為居於世界之中,乃自稱「中國」。司馬遷追述黃帝為華夏始祖,〈五帝本紀〉中說:「蚩尤作亂,不用帝命。於是黃帝乃徵師諸侯,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遂禽殺蚩尤。而諸侯咸尊軒轅為天子,代神農氏,是為黃帝。天下有不順者,黃帝從而征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嘗寧居。東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于空桐,登雞頭

7、。南至于江,登熊、湘。北逐葷粥,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遷徙往來無常處,以師兵為營衛。」黃帝征服蚩尤,是夷夏之爭的最早形式;四境的描述,劃定了華夏的空間範圍,這個空間範圍基本上近於西漢時華夏的疆域,絕非傳說中的黃帝所可能統治的版圖。〈三代世表〉中又建立了五帝三王的傳承世系,率皆上承黃帝,為軒轅氏之子孫。歷史記憶與國族認同10但是,這樣的華夏族群書寫,基本上只在統治者間的血緣聯繫,華夏族群的血緣共同體要擴大到一般人民,必須等到晚清以後,那時所建構的是擴大為「五族共和」的「中華民族」。「中國」的意義又不止於是空間上的中心,同時又被認為是文化的中心,在「中土」

8、之外的人群,分別被稱為東方的「夷」,北方的「狄」,西方的「戎」,南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