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8261173
大小:308.71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5-25
《《道家哲学思想中的生态智慧探微》》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万方数据第4卷第3期2005年9月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oI瓜NAI.0FTArYlIANⅡ认c}mRSC伽髓E(SocialScienceEditi叨)V01.4Sept.No.32005o徐海滨(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上海200433)道家哲学思想中的生态智慧探微[摘要][关键词][文章编号]中国古代道家的哲学思想中,蕴涵着丰富的生态智慧,以“道法自然”为其自然哲学观的理论依据;把“以天合天”作为对待自然的基本原则;用“无以人灭天”来处理人与自然的矛盾;力求达到一种“复归于朴”的自然人性的理想境界。这些思想在今天仍然闪射出耀眼的智慧之光,对我们保护自然环境,维护
2、自然生态平衡,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道家;生态智慧;以天合天1672—2035(20Q5)03—0013一03[中图分类号]B223[文献标识码]c当今世界,环境恶化与人口膨胀、粮食短缺、资源匮乏、能源枯竭一起被称为五大灾难性问题,它直接导致了复杂的伦理恶果,暴露出许多代内和代际问题。中国古代哲学中,道儒两家在哲学观上都主张亲近自然,道家主张“道法自然”、“以天合天”,则是从自然的角度思考人,强调人的主观意志要服从自然造化的演进,而儒家认为“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论语·泰伯》),天是最大的,只有尧是可以与天相比的,是从人的角度思考自然;从《史记》
3、记载的文字可以看出孔子对老子的评价甚高,钦佩老子深不可测的冥思。【1J应该说道家是更彻底和纯粹的自然主义哲学,所蕴含的生态智慧,将会为人类文明形态提供新的思维方式。道家思想的核心是“无为”,人非自然之主,而是来自于自然,故而应与自然为友,把尊重自然、爱护自然转化为内心中的道德律令,自觉地顺应自然,师法自然,达到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具体包括以下几点:一、“道法自然":自然哲学观的理论依据“道法自然”就是师法天地,师法万物,师法自然。“道”是道家自然哲学的出发点,也是道家价值观念的核心。道是神秘的,不可言说的,超越现象的,超越语言的,完全是非人格化的东西。“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4、老子》第一章)“自然”也并非单纯指存在于人外的自然界,其中“自”是主语,“然”是谓语,指的是道和世间万物的“本体如此”、“本性如此”、“自然而然”的天然状态或天赋的自然状态,是宇宙万物的纯朴本性,因其自然本性而具有的存在形式与运作方式,不是与社会相对立的nature,而是洲is)so。“道”效法“自然”,以其为本质特征,是万物的本原和母体,是宇宙万物运行的基~本法则。道家的宇宙生化过程可分为三个逐步演进层次,道生元气为一,元气分为阴阳,阴阳和合而生万物,人只是这个演化过程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人来源于自然,应严格遵守自然法则,而不应违背自然规律行事。道是“先天地生”的浑然之体,是“寂兮寥兮,独
5、立不改,周行不殆”以自为本的事物,又是宇宙之根本,天下万物之母,“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第四十二章)庄子认为“至阴肃肃,至阳赫赫,肃肃出乎天,赫赫发乎地;两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或为之纪而莫见其形。”(《庄子·田子方》)道生天地阴阳,天地阴阳交合而生万物,道本身却是无形的。道总是顺乎自然,无执无施,故无为,而万物又赖之以生,故又无不为。道家的“无为”是相对于人的有为而言的,这里所谓“有为”就是违背自然本性或自然法则的“妄为”、“强作”之意。“无为”不是说无所作为,而是不采取反自然的行为,故“无为即大为”,是一种更高层次上的“为”。“万物作而
6、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老子》第二章)“生之育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老子》第十章)大道孕育万物却不主宰万物,有功于万物却不居功自满,这就是道的基本品格。道赋万物以德,使其有自己独特的特征,不是由于先天的目的而有,只是自然而生,自然而成。“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老子》第五章)天地对于万物无所谓爱与恨,一切尽在自然,圣人秉天道治理天下,以天地之大公,宇宙之大道,不妄加干预百姓生活,让其自由自在,怡然自得,过着一种无忧无虑、无牵无挂的自然生活。圣人“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老子》第六十四章),“唯道是从”(《老子
7、》第二十一章),行事的基本原则只能是道,“上德无为而无以为”(《老子》第三十八章),不能有任何功利目的,没有意志,没有感情,没有执着,没有追求,只能从客观上辅助成全天地万物的自然本性,放万物而无为,成万物而无不为,看似无为,却是大为。无论老子还是庄子,都极力提倡“无为之益”,并把“无为”视为道家的最高价值取向。在道家看来,圣人按照“为无为,[收稿日期]2005—05—12【个人简历】徐海滨(1982一),男,河北衡水人,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