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8236546
大小:39.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5-30
《瓯北中心小学课堂教学评价方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瓯北中心小学课堂教学评价方案一、指导思想: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实行“减负提质”,课堂教学必须有利于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的落实,有利于学生素养的全面发展,有利于民主、和谐,自主、协作,开放、多元的课堂模式的建构。二、基本原则:1.主体性原则,即以学生为评价主体,落实学生在课堂评价中的主体地位;2.发展性原则,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发展,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增强学生主动发展的内驱力,同时也促进教师的发展;3.全面性原则,即在评价的内容构成及评价的指标构成两个方面体现全面性,既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
2、又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4.过程性原则,评价作为促进学生发展的工具,要贯穿在学生课堂学习的全过程,学生综合素养发展的全过程;5.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原则;6.多样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三、基本理念: 1.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发挥教学评价的教育功能,“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确定小学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要从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出发,注重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情感体验,注重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和主体作用的发挥,强调尊重学生人格和个性,鼓励发
3、现、探究与质疑,以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2.坚持评教与评学相结合,侧重评学课堂教学是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过程,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实现具体发展目标的过程。“评教”,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这样才有利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评学”,建立评价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的评价体系,以具体评价一堂课的教学效果。课堂教学评价要以评学为重点,以此来促进教师转变观念,改进教学行为。四、评价内容:本方案中课堂教学评价指标共设置12个评价项目,25个评价要点: “评价项目”,从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基本要素出发,
4、设置项目。“评价要点”,列出了对各个项目进行评价的主要内容。 “对评价要点的特征描述”,采用描述性语言对评价要点中具有典型性的特征进行列举和描述。 “其他”,选择教学准备齐全与否、学生发言面,其余留给评价者列出自己认为所需要补充的评价项目和要点。 “等级”,是根据特征描述,对课与评价要点是否符合所作的判断。每个项目分优秀、良好、一般、较差四个等级。“评价等级和评语”,是评价者依据评价标准,评定等级,写出评语。1.教学目标:(1)教学目标明晰,要体现三个维度。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审美能力、
5、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想象能力、思维品质、探究和创新精神都得到发展。(2)目标确立和实施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生活体验基础之上,并能针对本班学生实际和学科特点。(3)教学目标能为学生所理解接受并化为自己努力的方向。2.教学内容:(1)教学内容正确,重点安排合理,容量适当,重点突出,难点突破。(2)讲授不出现知识性错误,如有错漏出现能够勇于承认并予以纠正。3.教学形式:(1)教学形式、方法、手段的选择和使用符合教学内容需要、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2)教学环节安排合理,环节紧凑,节奏适度。4.学习主体:(1)教学要面向
6、全体学生。(2)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注意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5.学习氛围:(1)营造宽松、愉悦、民主、和谐、积极向上的课堂学习氛围,努力构建和谐、平等、尊重的师生关系。(2)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和平等对话者。6.学习方式:(1)倡导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并结合有效的接受性学习方式。课程的实施应成为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我构建知识、提高技能、发展心智、拓宽视野、健全人格、磨砺意志的过程。(2)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并有时间保证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
7、,积极参与学习,并达到一定的深度与广度。(3)问题设计具有启发性和思辩性,注重培养学生主动质疑问难、探究批判和创新精神,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归纳掌握学科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自学的能力,适当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讨论、交流、辩论、竞赛等形式的活动。让学生“动手”、“动脑”(深思)、“倾听”和“动嘴”相结合,加强“生生”、“师生”之间的交互学习,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做到“教学相长”。7.学习因素:(1)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出发,创设真实可感的学习情境,调动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亲身体验和理解,巧设问题,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
8、积累,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充分调动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信心。(2)在实践中培养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3)开放课程资源,拓宽学用渠道,沟通课堂内外,开阔学科视野,并能反映当代学科成果。引导学生加强课外学习活动。充分利用课外的丰富的自然环境资源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