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传播视野下的林纾及其翻译活动

跨文化传播视野下的林纾及其翻译活动

ID:38207287

大小:466.97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5-26

上传者:U-2517
跨文化传播视野下的林纾及其翻译活动_第1页
跨文化传播视野下的林纾及其翻译活动_第2页
跨文化传播视野下的林纾及其翻译活动_第3页
跨文化传播视野下的林纾及其翻译活动_第4页
资源描述:

《跨文化传播视野下的林纾及其翻译活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第10卷第5期福建工程学院学报Vol.10No.52012年10月JournalofFujianUniversityofTechnologyOct.2012doi:10.3969/j.issn.1672-4348.2012.05.008跨文化传播视野下的林纾及其翻译活动12罗妍,洪长晖(1.福建工程学院文化传播系,福建福州350118;2.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浙江杭州310028)摘要:林纾是近现代中西方交流史上起承转合的一位重要人物。基于跨文化角度审视,林纾是一位喜新又恋旧的人物,在新旧纠结中呈现了中西文化的碰撞与冲突;在晚近中国动荡时代,他不是一个“顽固的守旧分子”,其价值不在于推动社会思潮的变革,而在于再三警醒世人不能一概舍弃中华传统的东西;而林纾的翻译活动,则有助于我们厘清晚近中国在中西方文化交汇过程摸索的理路与脉络。关键词:跨文化传播;林纾;翻译活动中图分类号:I206;H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4348(2012)05-0451-04引言一、新旧、中外之间的林纾“并世译才数严林”,这是世人对近代中国两林纾(1852—1924),字琴南,号畏庐,又号冷位著名翻译家严复、林纾的赞誉之词。作为一位红生,晚年又自称蠡翁、践卓翁。他是20世纪初译作数量达200余种的翻译家,林纾完全不懂外期最著名的翻译家,在当时,他的名字甚至成了翻文,正如他自己所说“鄙人不省西文,但能笔达;译小说的代名词。不过,翻译其实只是一方面,一[1]即有讹错,均出不知”。虽然林译小说已经被许般认为,林纾的成名主要靠两端:一是翻译,译书多人指摘为“错漏百出,几近篡改”,但其本人及多而杂,虽泥沙俱下,却流布极广;一则是古文做其文学翻译活动也决非周作人(署名“开明”)所得好,通常被认为是清季桐城文派的一个殿军。说的“不能算是什么了不得的大精神大事业,总罗志田先生就认为,这两端事实上就隐伏着林纾[2][3]以为没有价值”。的认同危机。如何准确评定林纾及其翻译小说的价值,时林纾在近现代文化史上曾与蔡元培、陈独秀、下学界已有诸多公允见解。但是作为文化史、思胡适等人展开论战,这些争论在以往的叙述中都想史上的林纾,以跨文化传播的视角加以审视,可被认定为“新旧思想之争”,并且是以林纾为代表以重塑出一个在新旧之间、中外之间具有独特价的保守思想之惨败为结局,于是乎新派思想荡涤值的个性形象,从而可更全面地认识林纾的价值。了陈腐观念,社会风气为之一变。———这样近乎作为处于近现代起承转合中的一个重要人物,林线性的描述无疑是符合了当时新思想运动倡导者纾在思想史、文化史上的独特地位不容忽视。如的“想象”,但是事实恐怕远没有这么简单。林纾何建基于文化史的视角去考察林纾与他所处的时真的是一位彻彻底底的“保守分子”吗?这一问代及人物之间的互动,是我们今天“重写”文化史题已经无需回答。即便是当时新文化运动的领导时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人物胡适,在后来也曾经客观地肯定了林纾:“林收稿日期:2012-08-17作者简介:罗妍(1982-),女(汉),湖南长沙人,硕士,研究方向:新媒体、跨文化传播.洪长晖(1976-),男(汉),安徽绩溪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际传播、传播与社会. 452福建工程学院学报第10卷纾是介绍西洋近世文学的第一人”。但是,林纾二、新旧交互的价值在当时毕竟不是蔡元培、胡适等辈,后者都经历了西方思想的冲击与洗礼,思想之“先进”实非举人林纾所处的时代,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个风出身、小说名世的林纾可比。换言之,林纾当然可云际会、各种思潮喷涌而出的时代。而林纾本人以厕身新人物之列,只是步履或蹒跚、或软弱,想出现在文学史,特别是思想史的记叙中,笔墨则主要不掉队已是难能,遑论“开风气之先”。因此,要是集中在他与蔡元培、胡适等人的论争。在这在当时动荡的社会思潮涌动中,林纾本人并未成场论争中,由于蔡元培、胡适等人倡导新文化之为时代思想论述的中心。可以说,林纾是一位喜功,因而就很自然地为林纾贴上了“守旧分子”的新又恋旧的人物,在这样的新旧纠结中,他自身就标签。在线性思维脉络中,新自然比旧好,于是乎已经向我们呈现了两种文化的碰撞与冲突。林纾就应该被扫入历史的垃圾堆,成为该唾弃的跨文化的碰撞与冲突还不仅止于此。众所周顽固派。知,林纾的翻译影响之广,一时无两。钱钟书先生更为人诟病的是,林纾发表的《荆生》《妖梦》曾说:“(林译小说)是我十一二岁时的大发现,带等小说,对陈独秀、胡适等人施行人身攻击,做法领我进了一个新天地,一个在《水浒》《西游记》实在有失文人之格,以致更使人对林纾不齿、不[4]《聊斋志异》以外另辟的世界。”由于林纾本人屑,更遑论予以公允评判。完全不懂西文,因此他的所有译作都是合作的成首先必须指出的是,林纾绝不是一个“顽固果,即由别人口述,由他转著成篇。历数其合作者的守旧分子”。这一点上面已经有所说明,更为包括王寿昌、魏易、王庆骥、王庆通、陈家麟、曾宗准确的描述或许是来自“敌人阵营”的胡适,胡适[5]巩等10多人。尽管林纾也经常向合作者求教,在林纾去世之后曾经说“我们晚一辈的少年人只向他们了解外国的情况,可是受限于既未到过西认得守旧的林琴南而不知道当日的维新党林琴方世界,又完全不懂西文,其间的“隔”是可想而南;只听见林琴南老年反对白话文学,而不知道壮[6]知的。这种中外之间的“隔”,在他的翻译活动中年的林琴南做过很通俗的白话诗”。可见林纾一方面是表现为对所译作品的价值无法做出准确实在算得上新人物。只是,为什么会被贴上“守判断,鲁迅先生就曾批评林译小说中哈葛德的作旧分子”的标签,为什么会被当作“只认得守旧的品太多;另一方面是经常闹出类似于将莎士比亚林琴南”?个中原因除了他曾和新人物论战之的剧本翻译成小说(如《亨利四世》翻译成《群外,恐怕还不得不说:他不够“新”。鬼》)、自作主张地写上“拂袖而去”(不懂西方世那么,不够“新”是否就是一种“病”,这就是界的服饰文化)之类不大不小的笑话。而细考这问题的关键所在。毫无疑问,林纾所处的晚近中种中外之间的“隔”,其背后隐藏着的恰恰是中西国委实需要且也正面临着一场大变革,在这场方文化交流中的碰撞与冲突。“未有之变局”中所需要的自然也是革故鼎新的于是,考察林纾除了从文学、历史的角度之新思潮。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前有梁启超、后有外,还应该从跨文化传播的视角加以审视。所谓胡适之,成为引领中国思想界风潮的人物,从某种“跨文化传播”(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指的意义上说,正是“时势造英雄”。相对来说,林纾是来自两种不同文化的人之间进行的交流沟通。自始自终都没有成为时代风暴的中心,没有在社它既可以是不同时代之间的思想(借助各种媒介会的中心舞台上唱响稀世之音。在肯定这一事实形式)交流砥砺,也可以是不同地域之间的文化的前提下,我们就得注意审视林纾,其价值不在于对话与碰撞。借助跨文化传播视角,能够在多元推动社会思潮的变革,相反地,他的“保守”、“固共生主义语境下阐发各种交流传播现象的意义与执”,乃至于为皇室招魂,除了让我们看到时代变价值。幻中最后一抹残照之外,还让我们有一份警惕:那在这样一种跨文化传播的视角之下,林纾就就是对传统的东西一概舍弃所带来的灾难性处于一种新旧更迭、中外碰撞的格局中,理解林纾后果。这样一种特殊的地位,也就有助于从文化史的立或许当时的时代形势并不能容下这样的杂场重塑这位极具矛盾与个性的人物之形象。音,唯有经过几十年的沉淀之后,“五四”反传统 第5期罗妍,等:跨文化传播视野下的林纾及其翻译活动453的负面影响才被慢慢认识到。正如林毓生在的国民性。并且明白了‘中’与‘西’原不是两个[8]《“五四”式反传统思想与中国意识的危机》一文绝然相异的名词。”中所言,“最糟糕的是,许多“五四”人物为了提倡郑振铎这里所论还是从正面贡献出发,非常自由、科学与民主,认为非全盘而彻底地把中国传准确地点出了林纾在中西方交流方面的文化价统打倒不可。这是与自由主义基本原则完全违背值。笔者想进一步指出的是,站在我们今天的立的。而这种‘全盘否定传统主义’却直接引发了场,以一种价值无涉的态度去考察,尤其是林纾翻‘全盘西化’那种大概只能产生在中国的怪译活动存在的种种纰漏与瑕疵,反而更能帮助我[7]论。”对于这段论语,值得特别指出的是,它既们厘清晚清民初中国在中西方交汇过程中摸索的不是要对那些“五四”新人物进行清算,以复古的理路与脉络。方式完成对传统的重建,也不是将之作为林纾价曾经有论者将林纾与他的同乡严复并举且比值重估的立论基础,再赋予林纾“先见之明”的地较,得出的结论是林不如严,理由是严复是晚近中位;相反地,假以“同情之理解”,我们可以认识到国中西文化碰撞初期的思想大家,留学期间即已在那个动荡时代中,林纾的价值就在于立足于新意识到西方强盛的基础不只在于坚甲利兵和声光旧之间,脚跨文白,眼观寰宇,成为对滔滔浪潮的化电,还在于他们的学术思想,因此严复所翻译的[9]提醒。———只是,他自身并未有明确的自觉意识著作均为哲理政法之书。毫无疑问,从这个角去扮演提醒者的角色。度出发,林不如严的结论是站得住脚的。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林纾的价值,甚至是负面的价值。三、中外碰撞的特例因为,他是一个特例。众所周知,林纾的翻译活动有两点不得不提:首先,林纾为什么选择翻译活动?直接的原第一,他是“第一人”。这个“第一人”当然不是说因无需多提,无非是朋友的邀请、经济的诱因;然林纾是从事翻译工作的第一人,而是指他翻译的而深层次上看,则无疑是中西方交流碰撞加剧的数量之多、范围之广,前无古人,后来者也难以超一个必然结果———偶然只在于成就了林纾,而不越(也不会效仿);第二,他的翻译活动完全是一是张纾、李纾。一个可供佐证的事实是,正是在种“再创作”,因为他根本不懂外文。正是在这样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段时间里,中国的翻译小一种特殊的情境下,前述的文化史意义上的林纾说大大超过了创作。从1875年到1911年这40就具有独特的价值。多年间,翻译小说共有600多部,约占当时出版小林纾翻译作品的得与失,已经有诸多研究者说总数的三分之二。林纾于1899年在福州出版做出了公允的评价,无需赘言。但是要看到的是,了他自己的第一部翻译作品《巴黎茶花女遗事》,林纾的翻译所折射出来的中外文化的冲击与碰很难说不是受当时翻译风潮的影响。撞,显示的正是那个时代跨文化传播中的想象与其次,为什么林纾能翻译?不可否认的是,林角力。比如,前面提到的“拂袖而去”谬误,完全纾的160多部翻译作品中只有40余部可称作精就是林纾在不了解西方文化的前提下,从己身文品,约占四分之一(这已经是非常了不起的数字化出发做出的“想象”;将易卜生的国籍误作是德了)。其他的或选择不当,或删削过多,或错谬明国,也反映出中西方交流中的障碍(以及后来者显。当然,也早有论者指出,这些问题不能责之林的克服)。在这一点上,郑振铎先生有一段话值纾,理由诸端,均可开解。不过,笔者所关心的是,得引述:林纾的翻译何以可能?它说明了什么?“中国人的关于世界的常识,向来极为浅窄有人曾说,“翻译的人应能精通中西文学,才……总以为‘他们’与‘我们’是什么都不相同的,产得出伟大的译品;通中文而不通西文,或通而不‘中’与‘西’之间,是有一道深沟相隔的。到了林精,其结果纵然译的更多些,总不过是滥、硬,不可[10]先生辛勤的继续的介绍了一百五十余部欧美小说读。”诚哉斯论,只是如何能责之林纾?要知进来,于是一部分的知识阶级,才知道‘他们’与道,在林纾所处的时代,能通西文的可谓寥寥无‘我们’是同样的‘人’,同时,并了然地明白了他几,更何况又有几许人愿意投身翻译事业(当时们的家庭的情形,他们社会的内部情形,以及他们的买办大多通西文,然几无从事翻译工作者)。 454福建工程学院学报第10卷林纾自己早就意识到不通西文之困,所以一直力出场和错谬无疑是一种替代和无奈,至少我们知倡青年人要通西学,“敦喻诸生,极力策勉其恣肆道,林纾的古文功底在当时可是桐城余绪,在翻译于西学”,主张“将洋汉两门,分道扬镳而指授”。这种“再创作”活动中增益不少。因此,林纾在百从中也可以看出,那个时代在这方面对翻译人才年翻译史上恰是一个形单影只、不可复制的特例。的呼唤,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缺少愿意且能但是,在整个晚近中国的中西方跨文化传播够致力于跨文化传播的专门人才。因此,林纾的史上,林纾又是一个不可替代的孤本!参考文献:[1]林纾.西莉亚郡主别传·序[C]//薛绥之,张俊才.林纾研究资料.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2]开明.再说林琴南[J].语丝,1925(20),1925-03-30.[3]罗志田.林纾的认同危机与民初的新旧之争[J].历史研究,1995(5):117-132.[4]钱钟书.林纾的翻译[C]//七缀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5]孔立.林纾和林译小说[M].北京:中华书局,1962:11.[6]胡适.林琴南先生的白话文[C]//胡颂平.胡适之先生年谱长编初稿.台北:台北联经公司,1984:580.[7]林毓生.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M].北京:三联书店,2011:168.[8]郑振铎.林琴南先生[C]//薛绥之,张俊才.林纾研究资料.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163.[9]咨实.严几道与林琴南[C]//薛绥之,张俊才.林纾研究资料.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228.[10]咨实.严几道与林琴南[C]//薛绥之,张俊才.林纾研究资料.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228.AninterpretationofLinShu’sworkfromtheperspectiveof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12LuoYan,HongChanghui(1.CultureCommunicationDepartment,FujianUniversityofTechnology,Fuzhou350118,China2.CollegeofMediaandInternationalCulture,ZhejiangUniversity,Hangzhou310028,China;)Abstract:Examinedintheperspectiveof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s,LinShucanberegardedasanoutstandingfigurewhowasattachedtothemodernbutheldontothepast.Inthecomplexityoftheminglingofthenewandtheold,histhinkingwasnotwithoutconflictsandcollidingbetweentheoldandthenew.Hewasnotastubbornpersonwhoonlyclangtothepast.Hisimportanceliesina-lertingthecontemporaryChinesepeoplenottodiscardeverythingthatbelongstothetraditionratherthanpropellingthetransformationofthesocialideology.HistranslationworkhascontributedtotheclarificationofthetheorecticalveinsintheinterminglingoftheChinesecultureandthewesterncul-tureinthelastcenturyorso.Keywords: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LinShu;translation(责任编辑:王明秀)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