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_自我实现_看孔孟人性论

从_自我实现_看孔孟人性论

ID:38197082

大小:208.94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5-28

从_自我实现_看孔孟人性论_第1页
从_自我实现_看孔孟人性论_第2页
从_自我实现_看孔孟人性论_第3页
从_自我实现_看孔孟人性论_第4页
从_自我实现_看孔孟人性论_第5页
资源描述:

《从_自我实现_看孔孟人性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12玉溪师范学院学报(第22卷)2006年第10期JournalofYuxiTeachers'CollegeVol.22No.10Oct.2006伦理学研究从“自我实现”看孔孟人性论蔡贞明①(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贵州贵阳550002)[关键词]自我实现;孔子;孟子;人性论[摘要]在对中国先秦儒家主要代表人物孔子、孟子的人性思想进行分析后发现:孔孟的理想主义色彩较浓,也较接近“自我实现”。他们虽然并不否认“基本需要”的满足,但他们更多地关注在实现欲望过程中如何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以及道德理想的实现和道德境

2、界的提升。而在与马斯洛理论结合的过程中,孔子、孟子关于人性、关于人的道德理想的理论,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有益成分。[中图分类号]B82-0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506(2006)10-0012-06马斯洛(1908-1970)是当代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著名理论家。以马斯洛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派认为,人的本性是好的,至少是中性的;恶是派生的,是人的基本需要受挫引起的。人的需要有层次结构,动机也有高低的层次。高级动机的出现有赖于低级需要的满足,但只有高级需要的满足才能产生更令人满意的效果,或更

3、深刻的幸福感和丰富感。高级需要比低级需要有更大的价值。高级需要包括爱的需要或社会需要,因此,人的自我满足和利他主义是一致的。创造潜能的发挥是人的最高需要,是人生追求的最高目的。这一目标的实现称为自我实现。人的需要的等级越高,必然也越少自私。在关于人性的代表作《超越性动机论———价值生命的生物基础》一文中,马斯洛写道:[1-1]每一个自我实现的人都献身于某一事业、号召、使命和他们所热爱的工作,也就是“奋不顾身。”[1-2]最为理想的例子是,内在的需求和外在的要求契合一致,“我意欲”也就是“我必须。”自我实现的人所

4、献身的事业似乎可以解释为内在价值的体现和化身,而不是达到工作本身之外的目的的一种手段,也不是指机能上的自主。这些事业之所以为自我实现的人爱恋(和内投),是因为它们包含着内在价值。也就是说,自我实现的人[1-3]最终爱恋的是价值而不是职业本身。[1-4]对人或人的本性作全面的定义必须包括内在价值在内,也就是说,要把内在价值作为人的本性的一部分。以上引文,是马斯洛关于“自我实现”理论的一部分概括性观点。这些观点对20纪的心理学,甚至包括管理学、社会学、伦理学、教育学、哲学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这些引文中,我们也看到

5、,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理论同对人的本性的看法是紧密联系的。中国先秦的思想家孔子、孟子对人性十分重视,阐述十分丰富。探讨他们的阐述与马斯洛“自我实现”理论的关系,对于探讨古代与现代思想的联系,探讨中国传统哲学、文化与西方哲学、文化的关系,对于我国立足于改革开放与现代化的实践,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有重要意义。一1.人本主义顾名思义是以人为本,因此它强调人的需要决定人的动机并形成人的行为。马斯洛就把人的需要顺次排列为生存的

6、需要、安全的需要、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在一般情况下,这些需要①[收稿日期]2006-08-13[作者简介]蔡贞明(1966-),男,贵州纳雍人,哲学硕士,讲师,主要研究传统哲学及贵州文化。蔡贞明:从“自我实现”看孔孟人性论13形成阶梯式的演变,较高需要产生以前,必须先满足较低需要。从这个意义出发,我们不能简单地否定人的需要。相反,应该肯定,人的行为包括道德行为,都是从自我需要出发的,这是马斯洛自我实现理论的基础。在这方面,孔子虽然生活在两千多年前,却早已通过治国思想提出了同样的看法。他主张富民足君

7、要“使民以时”、“敛从其薄”和“节用”,并强调先德后刑,先富而后教。首先要让老百姓“足食”;先惠而后使,“惠则足以使人”;先教而后杀,“不教而杀谓之虐。”孔子在这方面的言论体现在《论语》中。“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2-1][2-2]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所重:民、食、丧、祭”。在孔子看来,“庶”、“富”、“食”都是百姓生存的基础,是人类众多需要中的第一需要,应当无条件地给予满足。“季康子患盗,问[2-3]于孔子。孔子对曰:‘苟子之不

8、欲,虽赏之不窃。’”一个人吃饱喝足之后,或者“生理需要”得到了基本满[2-4]足,通常对偷抢财物是没有兴趣的。“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这显然涉及到了“君”与“百姓”之间共同的利害关系。一个国家,如果多数人达到了丰衣足食,国君不可能没有解决温饱问题,反之,如果仅仅是国君或少数当权者有吃有喝,并不意味着整个社会就摆脱了贫困。百姓的利益,百姓的疾苦是关系全局的大事。管理者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