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荀人性论之内在意蕴

孔孟荀人性论之内在意蕴

ID:12880329

大小:37.00 KB

页数:16页

时间:2018-07-19

孔孟荀人性论之内在意蕴_第1页
孔孟荀人性论之内在意蕴_第2页
孔孟荀人性论之内在意蕴_第3页
孔孟荀人性论之内在意蕴_第4页
孔孟荀人性论之内在意蕴_第5页
资源描述:

《孔孟荀人性论之内在意蕴》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孔孟荀人性论之内在意蕴孔孟荀人性论之内在意蕴孔孟荀人性论之内在意蕴孔孟荀人性论之内在意蕴孔孟荀人性论之内在意蕴孔孟荀人性论之内在意蕴孔孟荀人性论之内在意蕴孔孟荀人性论之内在意蕴孔孟荀人性论之内在意蕴孔孟荀人性论之内在意蕴孔孟荀人性论之内在意蕴孔孟荀人性论之内在意蕴孔孟荀人性论之内在意蕴孔孟荀人性论之内在意蕴第24卷第l期Vo1.24NO.1平原大学J()URNAL()FPINGYUANUNIVERSITY2007年02月Feb.2007孑L孟苟人性论之内在意蕴邓文涛(西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甘肃兰州730070)摘要:孔子人性论蕴含的是孟,荀人性论之争的思想渊源.孟,荀人性论的分歧主要在于他们

2、对人性概念内涵的界定不同.作为儒家思想的忠实代表,其人性论追求的最高目标是一样的,即善.性善论与性恶论的对立仅仅是表面现象,而不是本质,实际上二者相辅相成,以一种理性的张力,共同构成儒家人性观的理论双翼.关键词:孔子;孟子;荀子;人性论中图分类号:B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88—3944(2007)01--0054—04人性问题是中国哲学关注的重大问题,历来争论不休.在中国哲学史上,孟子的性善论和苟子的性恶论都以孔子人性论为思想渊源.他们对人性概念作出了各自的规定,存在着既对立又互补的内在逻辑关系,这使得作为整体的儒家人性学说充满内在的理性张力.考察孔孟苟的人性论,有助于我们正确理

3、解儒家人性学说的根源,表现和实质.长期以来,学界一直认为孟子的”性善论”和苟子的”性恶论”是中国人性论史上的首创.但是,追本溯源,孟子的性善论和苟子的性恶论,都是以孔子的人性论思想为渊源的.在中国哲学史上,孔子较早论述了人的本性问题,提出了着名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的命题.这里,性是指人之本性,”性相近”,意即人在本性上是相近的;习,是指道德习染,”习相远”,意即人的本性因习染不同,便渐渐地相差很远了.的确,初看起来,孔子的”性相近,习相远”这一命题并没有直接确认性善性恶.但如果细究孔子的人性思想,这一命题无疑包含相当深刻而又丰富的内涵.一方面,性与习对举,证明性是先天获

4、得的,而不是后天习得的.这种先天获得的”性”又具有超越的根据,这个根据就是天道.”天道高高在上,有超越的意义.天道贯注于人身之时,又内在于人而为人的性,这时天道又是内在的.,,E1J~l仁,恰可被视为对人之天赋德性的一个抽象归纳.孔子说:”天生德于予”(论语?述而》),可以看出他承认超越的天道是可以下贯而内在于人的生命中的.孔子为人处世“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论语?述而》),也就是说,以闻道为志向,以天道所赋予人身的德性为立身依据,以仁为安身立命的价值背靠.孔子认为,天赋德性的存在证明人性相近,每个人的德性是由天道赋予的,他自己的德性也是由天道赋予的.另一方面,在具体解释天赋德性时,孔子

5、明确肯定”唯上智下愚不移”(《论语?阳货》)这一命题,包含有人性之善与恶的对立的意味.在孔子看来,”上智”之人,富有智慧,正直无私,是性善的;”下愚”之人,缺乏智慧,淫邪多欲,是性恶的.天生的圣人和恶人是罕见的,绝大多数人的天性是相近的,只是由于后天的道德习染不同,才使人性愈来愈远了.因此,孔子的”性相近,习相远”这一命题实际上蕴含性善和性恶两种可能情形.正是孔子人性论所蕴含的这两种可能引发了孟,苟人性论之争.沿着孔子”性相近”方面发展为孟子的性善论,顺着孔子的”习相远”方面则发展为苟子的性恶论,二者分别从对立互补的两个方面发展了孔子的人性论所蕴含的内在可能.“孟子道性善”(孟子?滕文公》)

6、.他认为,人收稿日期:2006—07~06修回日期:2006—09—21作者简介:邓文涛(1970一),男.甘肃文县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伦理思想研究.?54?的本性是善的,并把仁义礼智的德性当成人的天性,认为人生来就有4个善端,这就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他指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孟子?公孙丑上》)显然,孟子把”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这4个善端当成人的天性,认为这些善端同人

7、的四体一样是与生俱来的,而且是人人相同的,这就充分肯定了人性是善的而不是恶的.孟子这种人性生来即善的观点是从孑L子”性相近”中发展而来的.他认为人皆有不忍之心,人皆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的善端,人皆有仁义礼智4种德性,而得出”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孟子?告子上》)的结论.由此可见,孟子的性善论是在孔子”性相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苟子认为,人生来就是恶的,人性就是”饥而欲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