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荀人性论及对中国现代社会的启示和影响

孟-荀人性论及对中国现代社会的启示和影响

ID:9586372

大小:50.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5-03

孟-荀人性论及对中国现代社会的启示和影响_第1页
孟-荀人性论及对中国现代社会的启示和影响_第2页
孟-荀人性论及对中国现代社会的启示和影响_第3页
资源描述:

《孟-荀人性论及对中国现代社会的启示和影响》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孟荀人性论及对中国现代社会的启示和影响孟荀人性论及对中国现代社会的启示和影响一、落第者多为.L.寒门细族  分析唐进士所取人数便可知,唐代进士科所取人数前后期不同,但大致在三十人左右。据唐宋人的统计,录取的名额约占考试人数的百分之二三。明经科较多,约一百人到两百人之间。进士、明经加起来,也不过占考试者总人数的十分之一。也即意味着,风尘仆仆奔波于长安路上的,绝大多数是落第者。而这些落第者往往却是寒门出身,这可以从落地者本人所创作的落第诗、后人关于科举的笔记小说以及一些史料记载中窥见一斑。  落第者本人所创作的落第诗可算是落第者内心最真实最深刻的人生感悟。《全唐诗》及

2、《全唐诗补编》中约有六百多首落第诗,但是综观全唐这六百多首落第诗,不难发现,落第者在发出内心不平之音的时候,往往也提到了自己的出身,甚至可以这样说,很多落第者认为是自己的寒门出身导致自己与仕途无缘。时人以及一些史料书籍也从客观角度评价了门阀士族更容易科场得意。如开元时,王泠然就曾感叹道:仆窃谓今之得举者,不以亲.....吞声饮气,何足算哉!《旧唐书王起传》也载:先是贡举狠滥,势门子弟,交相酬醉。寒门俊造,十弃六七。[4]  二、寒门士子落第之由  唐代人才选拔虽说是由科举而定,朝廷也向寒门细族打开了通向仕途的大门,但是事实上可以看到,政府在人才的选拔上依然倾向于名门望

3、族。这些出身好的士子一方面因为家族的名声而更容易获得主考官的青睐,另一方面也因为门荫的关系可以直接或间接入朝为官。总而言之,寒门细族更多时候是与科举及第无望的。  (一)门第观念的阻碍  门阀士族虽说在唐代已经不再像魏晋时期那样鼎盛,但是这些高门望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影响力并不是一下子就式微的。产生于隋朝的科举制度依然不是十分完善,那么九品中正制的选拔制度或多或少地影响了唐人的选拔观。众所周知,九品中正制度是门阀氏族制度基本形成的标志,而门阀士族制度,就是根据家族的门阀高卑来取士、论人和婚配的制度。在门阀制度下,社会上呈现出一种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和公门有

4、公,卿门有卿的现象。  在唐代,九品中正制被废除,科举制得到施行。但是唐代社会的性质没有发生改变,更不能摆脱时代的局限,必然继承前代的某些风格。社会具有延续性,唐前期依旧没有摆脱门阀士族的影响,仍以门阀士族为其政治基础。这可以从孟二冬先生《唐登科记考补正》统计出各姓氏举子登科的情况的名单中可以看出:及第者多出自士族,寒门者占少数。  (二)门荫制度的存在  在唐代,朝廷选拔人才方式多样,与科举同时的选官制度还有许多,主要有门荫入仕、军功入仕、流外入流等,其中又以门荫入仕最为重要。门荫,是官僚子弟凭借父祖的官位而入仕的一种制度。唐代门荫法规定:职事官一品子的散阶为正七品

5、上,二品子为正七品下,自三品起始有正从之分,其子所叙品阶递降一阶,从五品子从八品叙。赠官、散官、勋官也按相应的规定荫子弟。严格说门荫只限于五品以上官员,但是对六品至九品官,也给予一定的照顾,他们的子弟可以品子身份服职役后获得做官资格。  门荫制度相对于科举制度则更残酷地将寒门细族拒之于仕途门外。众多周知,在一个权力机构里,所需人员其实是有一个定数的。那么当门荫也成为朝廷用人的一个来源之后,相对与这个权力系统里的用人基数,门荫入仕人数就占去了一部分,剩下的这个人数就是通过科举入仕的高门望族和寒门细族共同竞争的。  三、寒门士子屡败屡试  寒门士子虽科场失意但是屡败屡试,

6、他们锲而不舍的精神信仰让人为之动容,其实,寒门士子如此这般坚定科场之路是有着深层社会心理的。士子科举考试既有外在社会现实利益的驱使,即士子通过科举及第可以免除赋税。同时,士子想要通过科举考试也和士的传统的文化心理有关,即实现读书人的济世理想。  (一)外在社会现实利益的驱使  寒门士子通过科.L.举及第可以免除赋税。如穆宗《南郊改元德音》中说:将欲化人,必先兴学.....名登科第,即免征役。在封建社会,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也就是说,凡是有户籍的农户及有土地的人丁,或者出钱,或者出人,都有对封建国家承担赋役的义务。但如果做了官,或上代有过功名,就可以

7、按规定免去这种义务,而把负担转嫁到广大劳动者身上。根据唐朝法令,凡是科举及第,其本人或全家就可以免除赋役。  (二)传统文化心理的内在膜拜  读书人想要科举及第其实和中国士的传统相关,即实现知识分子的济世理想,可以说,这种理想一直存在于从古至今的读书人身上,这种传统也成为后世读书人的一种文化心理。知识分子,在古代被称为士。中国的士自产生之初,便有一种深沉的情怀,那就是治国平天下的情怀。儒家对士大夫的要求是立德、立功、立言,要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即知识分子当积极入世并积极用世。  中国封建社会也历来有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士大夫以学问进入仕途,参与政治权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