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网络语言对语文教学的影响

浅谈网络语言对语文教学的影响

ID:38190559

大小:32.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5-25

浅谈网络语言对语文教学的影响_第1页
浅谈网络语言对语文教学的影响_第2页
浅谈网络语言对语文教学的影响_第3页
资源描述:

《浅谈网络语言对语文教学的影响》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浅谈网络语言对语文教学的影响青岛66中王丹妮1927年,鲁迅先生在香港青年会的一次演讲上热烈称扬“白话文运动”。他指出:几千年的文言文极其艰涩难懂,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增加了许多无谓的障碍,从某个角度来说,文言文既说不出,又听不懂,因此让中国人既哑且聋,姑名之为“无声的中国”。所以,只有大力提倡“白话文运动”,才能将“无声的中国”恢复到“有声的中国”。想不到的是,在“白话文”最终取代了“文言文”,并在中国推而广之、发扬光大8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的书写和言语遭遇到网络语言的挑战,显现出它自身的尴尬了。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所谓的网络语言,是语言中的一个社会变体,是一种群体

2、性的语言,类似方言。走进了网络的圈子,就很容易理解这个群体使用的网络“方言”。比如“晒”,第11版《新华字典》增加了新的释义“展示”,多指在网络上公开透露(自己的信息),如“晒工资”;“奴”新增“为了支付贷款而不得不拼命工作的人”之意,如“房奴”;“门”新增“事件,多指负面的事件”之意;再如《现代汉语词典》收录的“养眼”这一新生网络词条,意即“看了美丽的风景、容貌等使人视觉愉悦”,多生动啊。经过自然淘汰,那些生动形象、便于流传、富于创造性的词语,就会流传下来,这个过程不可阻挡。所以,网络语言既非全盘荒诞不经,亦非个个创意无限,我们不能一笔抹杀,也不能盲目追捧。我们提倡

3、接受网络语言,是因为它有着诸多可贵的特点。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创新性。网络语言不受外来的束缚,构思更为巧妙,常常语出惊人,最大限度地反映出每个人在语言上的创造力。比如“羡慕嫉妒恨”,这个短语不仅强化了中心词“嫉妒”的表达效果,还包含了嫉妒的结构层次和来龙去脉。这类短语把同义词或近义词反复叠加,通过紧凑、复沓的形式,表达鲜明、强烈的情感,追求出一种奇特、夸张的效果。再比如“给力”,“力”是名词即力量,这个动宾结构在不同的场合又有不同的意思,比较灵活。再比如“神马都是浮云”,就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格,表达了一种或劝慰或感叹或释然的情感。另外,网络用语还倡导了一种轻松、简单而又快

4、捷的交流方式,符合社会发展潮流,充分展示了自我个性。现在的问题是,学生把这种网络方言大量运用到了正式的文本中——许多还未来得及分出良莠的网语势必影响到学生对规范语言的认知,影响到汉语言的纯洁性,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影响语文学习的兴趣。网络信息量大、开放性强,中学生普遍比较好奇,求知欲强,渴望交际,电脑网络成为满足他们心理需求的最佳载体。一旦沉溺其中,他们对包括语文学习在内的其它活动的兴趣往往减弱。反观我们的语文教学,内容陈旧,手段单一,信息量小,吸引力本就不强,在电脑网络的强大“攻势”面前,相当部分自制力差的学生自然就更不重视语文学习。2.影响语文学习的习惯。

5、语文学习有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如书写的习惯、遣词造句的习惯、查阅工具书的习惯、诵读的习惯等等。电脑网络的长期使用会逐渐改变学生的这些习惯。有的学生受某些传媒误导,以为随着电脑科技的发展,将来有比键盘输入、语音输入更先进的手段,字写不写好不关紧要。他们不明白汉字不仅是一种书写符号,更是我们民族文化传承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载体,写好它是一种义务、一种责任。3.影响阅读的心理品质。电脑网络信息量大、交互性强、链接丰富、操作便捷的特点易于造成学生耽于猎奇、急功近利的心态,他们在网上快速穿梭冲浪的同时,或许已失掉了阅读最可宝贵的心理品质――心态平和,甘

6、于寂寞,专一持久。也难怪,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最大的特征就一个“快”字,心浮气躁、用心不专正是当前不少中学生的阅读心态,这也是语文阅读的大敌。4.影响文风。中学生正处于风华正茂、茁壮成长的青年时代,他们的作文理应展现出朝气蓬勃、清纯健康的文风。然而,以发泄和煽情为主流的网络文学对中学生的作文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冲击,他们往往不自觉的去模仿。或愤世嫉俗,不满现实,文字间充满叛逆与诅咒;或顾影自怜,故作深沉,发泄内心莫名的寂寞和空虚。有的学生闭门造车,胡思乱想,写一些脱离现实、文体模糊的“异文”。表面看有思想、有创新,实则内容空泛,思维混乱,文句不通,令人不忍卒读。网络语言,我

7、们到底应该怎样对待?是扼杀还是宽容?语言是根植于民族灵魂与血液间的文化符号,是文化的载体,正式的文本语言是规范且严肃的。而语文是语言文字,有着重要的工具性;语文更是语言文学,有着非常强的审美性。有些老师说:“部分同学在作文里会突然冒出网络上的词语,一些年纪大的老师根本搞不清是什么意思。对此若不加以引导,学生极有可能养成不规范使用语言文字的坏习惯。”也有老师认为,学生面临考试、升学的压力,如果一味地使用网络语言只会给自己带来麻烦。2010年上海语文高考就曾将“给力”、“神马”、“有木有”……这些网络语言当做错别字进行扣分。一方面是教育工作者忧心于网络语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