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茶叶防癌有效成分及其作用机理研究_韩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饮料工业第2卷第2期199912#22#BeverageIndustryVol12No12茶叶防癌有效成分及其作用机理研究*韩驰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研究所北京100050摘要简要介绍了茶的保健作用,对茶中有效成分进行了筛检,探讨了茶的防癌作用机理。并对癌症高危人群,如:口腔粘膜白斑患者、吸烟引起的人体DNA损伤及血清甲胎蛋白(AFP)持续低滴度阳性健康人进行了干预试验,为茶在人体(群)中防癌作用提供了直接证据。关键词有效成分筛检防癌作用机理干预试验当前,运用天然食物成分进行人类肿瘤的化学键环节同时研究多种作用机理的报道。预防是国际上的重点研究课题。茶的广泛保健作1茶中有效成分
2、的筛检用,自古以来就有记载。近年来,国内外科学家运我们选用一组反映多阶段化学致癌过程的短筛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茶的防癌作用,取得了不少结试验对茶中18种主要成分进行了筛检,试验样品果。迄今为止的研究表明,茶具备以下功能:包括:绿茶水提取物、茶多酚(40%、70%、90%a能在体(人)内外阻断N-亚硝基化合物(致纯度)、儿茶素单体(EGCG、ECG、EGC、EC)、癌物)的合成;茶色素、茶多糖、咖啡碱、维生素C、维生素E、b能对抗多种致癌物在多种生物学短测系统中的锌、硒、锰、钼。检测项目包括:对丝裂霉素C致突变作用;诱发的V79细胞基因正向突变及微核发生的影响;c能抑制小鼠体内移植性肿瘤的生
3、长;V79细胞代谢协作试验及Hela细胞存活和软琼脂d能防止多种化学致癌物对实验动物多种器官的生长试验。主要的发现为:致癌作用。111各种成分在短测试验中均显示出不同程度的总之,茶叶的防癌作用在国内外的实验研究效果。根据作用强度和在茶叶中的含量,我们认为(包括实验动物模型和体外试验)中已得到充分证主要有效成分为茶多酚及儿茶素单体和茶色素。茶明。无论是哪种茶叶,对动物的化学致癌或移植性多糖和咖啡碱等也有一定的作用,但在茶叶中含量肿瘤,都有不同程度的预防效果。然而,尚缺乏茶很少。这里应强调指出,尽管茶多酚及儿茶素单体叶在人体(群)中预防效果的直接证据。在各项试验中具有明显作用,但是如果按同等
4、浓度在茶叶防癌有效成分方面,国内外科学家都侧计,任何单一组分的作用强度均不如茶的全部水提重于研究茶多酚及其所含儿茶素(以EGCG为主)取物。的作用,但缺乏对茶中其他潜在的有效成分(如微112首次证明茶多酚的氧化产物茶色素与茶多酚量无素、维生素、茶多醣、茶黄酮类、酚酸类)的同样有效,为进一步研究茶色素的作用奠定了基作用以及这些成分的相互作用的研究。在茶叶防癌础。机理的研究方面,国内外的初步结果表明茶能减少2茶的防癌作用机理致癌物与靶细胞DNA加合物的生成,具有抗氧化在茶及其成分的防癌作用机理研究方面,过去功能(清除自由基),能恢复促癌剂所破坏的细胞国外在茶叶的抗氧化作用以及DNA加合物方面
5、有间信息交流,能改善机体的免疫功能以及能杀伤多过一些报告。我们从6个方面进行了探讨,所获得种肿瘤细胞株。但尚缺乏系统地从化学致癌各个关的主要结果为:*收稿日期:1999)04)11第2卷第2期韩驰:茶叶防癌有效成分及其作用机理研究Vol12No12#23#211抑制致癌剂与靶器官DNA共价结合;和发展的预防作用,在三项干预试验中有两项获得212抗氧化作用能显著减少多种脂质过氧化小了可喜的结果。分子产物的生成,并可诱导多种具有清除自由基、311对口腔粘膜白斑患者的干预研究口腔癌发抗氧化损伤作用的抗氧化酶和Ò相代谢酶的活性。生率占世界恶性肿瘤发生率的第六位,在我国占全213抑制癌基因表达饮茶
6、或涂抹EGCG对促癌部恶性肿瘤发病率的3%。近年口腔癌发病率在我物(TPA)及香烟中特异性亚硝胺NNK诱发小鼠国及美国、日本、法国等国家有上升趋势。口腔位c-cmyc、PKC、c-raf、和c-H-ras以及ODC于消化道的上部,易观察和取材,是进行癌症化学基因表达均有抑制作用;预防研究的较好模型。口腔粘膜白斑是世界卫生组214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对细胞的DNA合成有织认定的口腔癌的癌前病变。因此,阻断口腔粘膜抑制作用,这可能并非是对肿瘤细胞特异性表现。白斑的发展和恶变是预防口腔癌的重要措施。本研同时,细胞周期分布试验的结果表明ECG和究用混合茶(绿茶水冻干物、茶多酚和茶色素的混EGCG主要
7、抑制细胞由G1期向S期移行,这一作合物,口服胶囊,3g/人#天,同时局部涂抹患处)用可能是抑制细胞前体物掺入的主要原因;作为受试物,以口腔癌癌前病变口腔粘膜白斑患者215免疫调节茶和茶成分对移植性肿瘤和化学为研究对象(干预组29人,对照组30人),以其致癌物引起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功能失调均有明癌变过程中的中间标志物,如口腔粘膜细胞微核形显调节作用;成、细胞增殖抗原、银染核仁组织区等中间标志216对HIV和乙肝病毒在体外实验中均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