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8035304
大小:30.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5-04
《到的农村初中英语学困生的心理状态》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我了解到的农村初中英语学困生的心理状态随着近年来我国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普及,英语“学困生”大量涌现,尤其是在素质教育飞速发展的今天,英语“学困生”的数量更是快速增加。初中生正处于从儿童向青少年过渡的时期,无纶在心理上还是生理上,都处于走向成熟但又未完全成熟阶段。本人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存在着学生其他学科成绩优秀唯有英语成绩不理想的现象。因此如何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尤其是英语成绩,使“学困生”少之又少,已成为我们当前教育的一项刻不容缓的主要任务。“学困生”的学习障碍不外乎心理障碍和知识障碍两种。心理障碍产生于“语言焦虑感”。“语
2、言焦虑感”是指学生在用英语进行听说读写等活动时,感到自己的英语水平有限,无法准确、有效地表达意思,从而产生紧张、害怕的感觉。这种感觉使他们思想负担重、顾虑多、心理压力大、学习效率低。而知识障碍就是知识缺陷,包括没有记住所学的单词、短语、句型,听不懂录音带上的或老师讲的英语,用英语表达思想时显得力不从心等,进而无法参与课堂活动,对学习英语束手无策,甚至产生看见英语字母或英语老师就头痛的感觉。心理障碍和知识障碍导致学生学习上存在自暴自弃、急于求成心理、矛盾心理等。 解决上述英语学习中的障碍,克服不良心理,提高英语学习效果,需要师生
3、双方共同努力。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个人认为应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1)学习兴趣性兴趣是学生积极认知事物和参与学习活动的一种心理倾向。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为重新激发他们对英语的热情,我觉得应该首先结合他们不同的个人爱好,如篮球、足球、音乐、电脑、时装等,寻找切人点,让他们的这些爱好与英语挂钩,一步一步地培养和激发他们的英语学习兴趣。(2)方法实效性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以渔”,就是教人方法比直接给人结果更重要。良好的学习方法能使学习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这些“学困生”,应该要求他们切实做好“
4、课前预习”、“课堂学习”和“课后复习”三个相辅相成的环节。同时注意归纳、聚合、发散等思维方式及对比、联想、想象等记忆方法的指导和训练,引导他们多角度、多层面地认识问题,鼓励求异和创新,寻找适合他们自己的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积极引导他们开展自主性学习,在课堂上围绕教师确定的学习目标,自主地选择学习方法,自我监控学习过程,自主评价学习结果,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通过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实现学生自主性发展的教学实践活动,就是要解决“学困生”的“我要学”、“我能学”、“我会学”的问题。(3)课
5、堂娱乐性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主阵地在课堂。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对学生英语学习起关键性的作用。多年来,学生已习惯于“教师讲、学生听、做笔记、课后背”的学习定势。如何让学生“动”起来,是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的关键。个人觉得应该注重课堂气氛的调节,经常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使用谜语、口诀、幽默、故事、英文歌曲、绕口令等,让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吸取知识的琼浆,避免学生过度焦虑感的产生。(4)人际关系和谐性和谐的师生与生生关系是保证和促进学习的重要因素。一般说来,学生都很重视老师对他们的态度,视此为集体乃至社会对他们的一种评价。要想让学生
6、学好英语,作为英语教师就得有较强的亲和力。这就要求老师要公平公正地处理学生问题,关爱每位学生。对他们的点滴进步,对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应及时予以表扬和鼓励,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另外教育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在一个学习集体中,同学之间友好的或敌视的态度,对他们的学习效果有重大影响。因此作为任课教师,应该努力建立团结、互助、健康、和谐的同学关系,让全体学生心情愉悦、情绪饱满地投入到英语学习中去。这也是学困生转化的关键之一。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充分发挥“学困生”的主观能动性。和谐的师生关系是顺利、高效展开教学双向活动必不可少的条件
7、。根据青少年的心理特点,一旦他们和老师有对立情绪,往往对老师所教学科也厌倦。因此,老师应不失时机地设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例如通过鼓励、理解、包容等方式感动说服学生,而不是一味的批评。多调查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加强自身修养。转变观念(1)转变人才观念,树立人人皆可成材的观念。“学困生”会拖班级成绩的后腿,因此。常常看到一些老师对“学困生”不加理睬,甚至有意无意挖苫他们。这严重背离了我国的教育方针。如果学生带着不健康的心态步入社会,将会成为社会不安定的因素,这将是教育者极大的失职。因此,要转变“学困生”,首先得转变人才观念。只要在
8、自己的岗位上做出贡献的,都是人才。只要是个学生,我们就坚信其能成才。无论成绩是否优异,我们应该一视同仁,平等对待。(2)引导“学困生”认识自己,激发其自信心。认识是引导的基础,也是因材施教、对症下药的前提。对学困生不能只在“差”字上打转。要正确认识学生,要对他们的学习习惯、生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