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8000032
大小:121.16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5-03
《《螳螂捕蝉》(苏教)》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江苏教育出版社六年级(下册)畅言教育《螳螂捕蝉》合肥市梦园小学杨娟老师◆教材分析《螳螂捕蝉》是一则极富理趣的历史寓言故事,典出西汉刘向的《说苑》。故事讲述了一个少年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寓言劝阻吴王,告诫吴王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不顾身后隐患是非常危险的,并且深刻地揭示了事物之间互相依存,应全局整体思考的寓意。故事中的少年利用譬喻的手法,巧妙地采取智劝的策略,打消了吴王攻打楚国的念头,塑造了一个机智勇敢的少年形象。文章分“准备攻打楚国—→少年巧妙劝说—→打消攻打念头”三部分,采用对话,叙述故事生动传神。◆教学
2、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会本课8个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乘虚而入、不堪设想、螳螂捕蝉”等词在课文中的意思。理解“其、杀”在不同语言环境中指代的不同内容、含义。【过程与方法目标】阅读文本,按照故事六大要素概括提炼课文主要内容,能对文中两个人物形象作出自己用心用情服务教育江苏教育出版社六年级(下册)畅言教育的点评,练习复述课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真切感受少年的思考周密与出众智慧。引入文言版,文白对读,初步了解中国古代寓言的原初样式。◆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螳螂捕蝉这个故事内容,并领会故事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3、教学难点】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体会,了解吴王为什么会听了少年的话,同时体会少年的计谋巧妙在哪里。◆课前准备◆预习单、课件、查找资料。◆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了解历史背景公元前475年——221年,是中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虽然这个时期距今天很久远,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可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却可以常常接触到表现战国时期内容的故事或成语。1.请学生交流自己自己搜集的战国时期故事、名人、成语。2.结合学生的汇报,出示部分成语。秦晋之好,围魏救赵,窃符救赵,纸上谈兵,退避三舍,负荆请罪,完璧归赵,毛遂自荐
4、,卧薪尝胆,三令五申……3.从这些成语中,你读懂了什么,感受到战国时期有什么特点?战国时期,群雄逐鹿,诸侯争霸。有许多诸侯王志在天下,他们把能通过战争,打败周围诸侯国,掠夺财富,侵吞土地,从而壮大自己,作为一生的目标。二、初步了解故事内容过渡:吴王就是其中一位,这次吴王决定(出示文中句子,教师引读)出兵攻打楚国,用心用情服务教育江苏教育出版社六年级(下册)畅言教育可吴国大臣却纷纷表示反对。1.学生说说大臣们反对的理由。2.教师补充材料:战国时期,群雄逐鹿,诸侯争霸,大大小小的诸侯国多达上百个。有许多诸侯王志在天下
5、,他们一心想着发动战争,打败周围诸侯国,掠夺财富,侵吞土地,从而壮大自己。为了更好地保护自己,诸侯国之间相互防范又相互拉拢,结交盟友,组成盟国。如此一来,形成了一种微妙的平衡,大小诸侯国都不敢轻启动战端。一旦有国家挑起战端,打破平衡,往往也不得不面对周围其他诸侯国的攻击。过渡:既然吴王的决定是错误的,为了拯救千万吴国百姓,作为正直的大臣就该劝说吴王打消念头。3.师生活动(大臣劝阻吴王)一劝:学生劝说,教师对学生的劝说理由进行评价。二劝:教师引导分析吴王性格特点,体会吴王的固执。(诸位大臣的劝说有礼有节,语重心长,
6、但我是吴王,我是一国之君,我一言九鼎,就是错了也要错到底,谁再劝就把他拉出去砍了。)师:现在还有想劝我(吴王)的吗?(学生举手)师:他还想劝?什么都不用说了,来人把他先拉出去砍了。(进一步感受吴王的固执)三劝吴王:师:现在还有谁敢劝的吗?师:你明知会死,为什么还要来劝?(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鼓励学生坚持真理,坚持正义)师:你很勇敢,也极具正义感,但是我是吴王,我的决定绝不更改。小结:想着天下大势,听着吴王固执的言语,此刻你的心情怎样?此刻你似乎看到了什么?(引导学生说出周围诸侯国乘虚而入,吴国兵败的场景)三、了解
7、故事内容,复述故事过渡:一切似乎已不可更改,可是几天后。出示文中语句:吴王连声说:“对!对!你讲得太有道理了!”于是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1.学生浏览课文,思考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是什么让吴王改变了主意?(结合学生汇报,板书课题螳螂捕蝉)用心用情服务教育江苏教育出版社六年级(下册)畅言教育出示话题:听了少年的话,吴王为什么就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四、复述故事1.以前你听说过螳螂捕蝉的故事吗?谁来讲讲。(教师评价。在肯定学生的同时,突出复述时存在的不足)2.指导复述故事(1)出示词语:(悠闲自由自在高高在上拱着举起啄
8、食)(2)正音,指导书写其中难写的生字。(3)学生说这组词语的规律。(这些是描写文中动物动作的重点)(4)请学生用上这些词语,再来讲故事。(教师评价)(5)揭示学法。(抓住描写文中人物的重点词语进行复述,能使故事更精彩,更吸引人)五、感悟道理1.听了故事,你有没有发现文中四个人物之间有一种特别的关系?2.用上“只知道……却不知道……”描述故事中人物之间的关系。小结:是啊它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