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7984028
大小:18.2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5-23
《《卖火柴的小女孩》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卖火柴的小女孩》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安徒生的名篇《卖火柴的小女孩》一直被选入小学语文教材,表现了其历久不衰的魅力。在今天这样一个注重以人为本的时代,我们该怎样解读和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呢?它能带给我们什么启示呢? 文学作品必然是特定时代和作家生活经验的反映,我们在解读一个文本时,就得了解一下作家的生活时代和创作文本的背景。1848年,安徒生到国外去旅行。在途中收到了一封朋友的来信,要求他按信中寄来的画片写成一个故事。其中一张画片上,画的是一个美丽的小女孩,金黄的头发打成卷儿披在肩上。她手里拿着许多火柴,瞪大一双可怜的眼睛,好像在想些什么。安徒生看着这张画片,不由得想起了自己凄
2、凉的身世。于是,安徒生就以自己的亲身感受,借助他超凡的想象能力,写下了《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凄美动人的童话。 一、这篇童话的构思,新颖精巧,意蕴深长 (一)明暗交替,线索分明 故事描写的主人翁就是画片上的小女孩,故事情节是依托小女孩手里拿着的“火柴”展开的。即“卖火柴→擦火柴→捏着火柴梗死了”,这是一条明线;而暗线则是通过明线揭示的实质,即小女孩“悲惨的现实→美妙的追求→冷酷的结局”。两条线索,明暗交替,贯穿全文。 第一段(从开头到“风还是可以灌进来的”),明写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小女孩卖火柴的不幸处境。暗写社会背景,小女孩生活的悲惨以及作者对弱肉强食、贫富不均的社会的哀怨。
3、 第二段(从“她的一双小手冻僵了”到“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明写小女孩几次擦火柴时,眼前产生的一次次美妙幻象。暗写小女孩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揭示当时社会的冷酷。 第三段(从“第二天清晨”到课文结束),明写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了。暗写冷酷的社会终于把她吞没了,鞭挞了当时社会的罪恶以及作者用宗教思想阐述了他悲天悯人的情怀。 从全文构思上看,明暗两条线索有机结合,交叉进行。故事情节也随之逐步深入展开,文章蕴含着的道理也随之突出,最后两条线索在悲剧结局得到了统一。文章层次井然,结构严谨,浑然一体,富有极强的逻辑性和艺术魅力。 (二)烘云托月,对比鲜明 小女孩没有温饱、没有欢乐、没
4、有亲人,面对着微弱的火柴之光,她产生了种种美妙的幻觉,是冷酷的现实逼迫她用幻觉来慰藉自己孤苦的心灵,是罪恶的社会现实又扑灭了她幻想中的希望之光。美妙的幻想和残酷的现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1.受冻和取暖的对比 第一次幻景:说小女孩在大雪天冻得难受,面对着火光,“觉得自己好像坐在一个大火炉的面前”。通过受冻和取暖的对比,反衬了她热切希望得到温暖。 2.饥饿和美食的对比 第二次幻景:写小女孩在极度饥饿时,在火光中看见了丰盛的食品。通过饥饿和美食的对比,烘托她饥饿中急切地想得到温饱。 3.痛苦和美景的对比 第三次幻景:写小女孩在备受痛苦、极度难熬的时候,在火光中出现了美丽的圣诞树。通过
5、痛苦难熬和欢乐美景的对比,反映了她渴求得到欢乐。 4.孤寂和团聚的对比 第四次幻景:写小女孩失去亲情,孤苦无援中看到了慈祥的奶奶。通过孤苦冷落和团圆欢聚的对比,衬托出她渴盼亲人的爱抚。 5.人间和“天国”的对比 第五次幻景:写小女孩饱尝人间的艰辛,幻想奶奶带她飞向了“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这种想象中的“天国”是没有的,对“天国”的幻想正好反衬出当时社会的冷酷。 (三)以热写冷,含蓄深沉 本文在构思上的另一个显著特色是“以热写冷”、含蓄深沉。无论是展现事情的发展过程,还是刻画人物的形象,都含而不露,言已尽而意无穷。更为绝妙的是在平静的叙述中,并没有较多地运用
6、凄惨哀伤色彩的“冷”词汇,反而紧扣小女孩天真、幼稚的孩子的共同特征,用了很多带光明、欢乐色彩的“热”语句。 如结尾两自然段,写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了:她“两腮通红,嘴上带着微笑”“新年的太阳升起来了,照在她的小小的尸体上”。在结构上,与前面遥相呼应,一脉贯通。在表达思想感情方面,更是画龙点睛之笔,是对那个贫富不均、弱肉强食的社会的哀怨,也抒发了作者悲天悯人的情怀。 二、教学这篇童话时,要紧扣文章的时代背景和构思上的特色 (一)精心设计问题,积极启发学生思维 在学生了解作者创作这篇童话背景,扫清阅读障碍的基础上提问:(1)课文开始时描写大年夜的环境有什么作用?小女孩在街头卖火柴的情
7、景怎样?什么事使她忘不了?(2)为什么课文三次强调“大年夜”?(3)她五次擦火柴分别看到了什么幻景?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幻景?说明什么?(4)你在最后两自然段里读懂了什么?你有什么感悟? (二)抓住两条线索,把握全文思路 可以突出如下板书: (三)这篇童话想象丰富,寓意深刻 教师要尽量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阅历和认识水平,边读边悟,仔细体味,读中理解,读中感悟。指导学生表情朗读,以加强文章的感染力。学完课文之后,教师可布置学生写“与比童年”或“假如小女孩生活在”等书面作业。 (作者单位福建省漳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