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7982123
大小:962.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4-28
《12.3.1等腰三角形》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12.3.1等腰三角形》教学设计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设计理念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出发,让学生主动地进行学习。通过合作、讨论、动手操作等方式使学生理解概念。从而感受数学源于生活,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意义,体现“人人学有价值数学”的新课程理念。整个数学设计流程突出以学定教,体现“设计问题化,过程活动化,活动练习化,练习要点化,要点目标化,目标课标化”的要求,将教学过程设计为有一定梯次的递进式活动序列。学情分析教学对象是八年级学生,刚进入八的学生观察、操作、猜想能力较
2、强,但演绎推理、归纳、运用数学意识的思想比较薄弱,思维的广阔性、敏捷性、结密性、灵活性比较欠缺,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能力也需要在课堂教学中进一步加强和引导。知识分析等腰三角形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12章第3单元第1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三角形概念、性质,全等三角形,轴对称、轴对称图形等的基础上引入的,本节主要内容为等腰三角形的概念、性质和性质应用,首先通过剪纸探究给出等腰三角形的概念,然后探究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最后利用性质解决问题。以“尝试指导,效果回授”教学法为主,辅之于
3、“引导——发现”法。通过学生剪出的等腰三角形的观察探索,引导学生发现并证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通过变式训练,帮助学生掌握利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有关概念,探索并掌握等腰三角形性质,能应用性质进行计算和解决有关问题。过程与方法能结合具体情境发现并提出问题,逐步具有观察、猜想、推理、归纳和合作学习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求的热情和积极参与的意识;通过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乐于助人的品质。教学重点等腰三角形性质的探索及其应用教学
4、难点等腰三角形性质的探索及证明教学方法“尝试指导,效果回授”教学法学法指导观察发现法、练习法、合作学习。教学资源借助PPT软件展示引例、例题及变式训练题组,增大课堂容量,吸引学生眼球,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学评价1、评价量规:随堂提问、练习反馈、作业反馈2、评价策略:坚持“及时评价与激励评价相结合,定量化评价与定性化评价相统一”的原则,最大限度地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将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和教师概括引领、激励测进式点评有机结合,既有即兴评价,又有概要性
5、评价;既有学生的自评,又有师生、生生之间的互评,力求在评价中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使其逐步养成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教学流程活动流程活动内容及目的活动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通过学生剪纸探究导入新课,帮助其发掘新知固着点;同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动二诱导尝试,探究新知引导归纳概念,性质,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活动三变式训练,巩固新知通过题组,巩固性质,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活动四全课小结,内化新知将知识归类细化,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活动五推荐作业,延展新知分类推荐、分层要求,将探究兴趣由
6、课内延伸到课外;及时捕捉学生学习状况,适时进行有效诊断评价、反馈补救、长善救失。教学程序问题与情境师生互动媒体使用与教学评价活动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活动】教师演示课件,出示探究。导入新课,板书课题。【学生活动】学生剪纸,观察、思考并说出自己的看法、观点.(小组合作)【媒体使用】出示探究问题。【赏析】通过学生剪纸探究导入新课,帮助其发掘新知固着点;同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动二诱导尝试,探究新知(一)归纳概念问题1:剪出的三角形有什么特点?问题2:你小学时学习了等腰三角形的知识,能谈谈你对等腰三角形的认识吗
7、?(二)归纳性质问题3:上面剪出的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吗?你能发现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吗?说一说你的猜想。问题4:课本例题例1在ΔABC中,AB=AC,点D在AC上,且BD=BC=AD,求ΔABC各角的度数。【教师活动】(1)结合剪出的等腰三角形定义等腰三角形。(2)引导学生探究性质。(3)出示例题1,引导学生分析、解答。【学生活动】(1)思考并口述问题1、2;理解概念。(2)结合自己实际观察,进行回答。(3)分析思考例1,谈自己的解决方法,进行交流。【媒体使用】出示问题4,结合学生活动展示问题4解题过程。【赏析
8、】(1)充分利用学生剪出的等腰三角形,引导学生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观察、操作、猜想能力等。(2)通过学生的思考分析,培养学生演绎推理、归纳、运用数学意识的思想。活动三变式训练,巩固新知问题5:问题6:问题7:问题8:问题9:5、我们知道“等边对等角”,哪么不相等的边所对的角会不会相等呢?为什么?【教师活动】(1)依次出示问题5、6、7,引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2)出示问题8,注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