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创血压的监测技术

有创血压的监测技术

ID:37968571

大小:22.09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6-04

有创血压的监测技术_第1页
有创血压的监测技术_第2页
有创血压的监测技术_第3页
有创血压的监测技术_第4页
有创血压的监测技术_第5页
资源描述:

《有创血压的监测技术》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有创血压的监测技术一、技术简介有创血压的监测技术是将动脉导管置入动脉内直接测量动脉内血压的方法。(正常情况下有创动脉血压比无创血压高2-8mmHg,危重病人可高10-30mmHg.)二、目的1、直接动脉压力监测为持续的动态变化过程,不受人工加压、袖带宽度及松紧度影响,准确可靠,随时取值。2、可根据动脉波形变化来判断分析心肌的收缩能力。3、患者在应用血管活性药物时可及早发现动脉压的突然变化。4、反复采集动脉血气标本减少患者痛苦。三、适应症1、各类危重病人、循环机能不全,体外循环下心内直视手术,大血管外科及颅内手术等病人,均需连续监测周围动脉内压力。2、严重低血压、休

2、克和需反复测量血压的病人,以及用间接法测压有困难或脉压狭窄难以测出时,采用直接动脉内测压,即使压力低至30~40mmHg,亦可准确地测量。3、术中血流动力学波动大,病人需用血管收缩药或扩张药治疗时,连续监测动脉内压力,不但可保证测压的准确性,且可及早发现使用上述药物引起的血压突然变化,如嗜铬细胞瘤手术。4、术中需进行血液稀释、控制性降压的病人。..5、染料稀释法测量心排血量时,由周围动脉内插管连续采取动脉血样分析染料的浓度。6、需反复采取动脉血样作血气分析和pH测量的病人,为减少采取动脉血样的困难,以及频繁的动脉穿刺引起的不适和损伤,一般也主张作动脉内插管,既可对

3、循环动力学进行监测,又可在病人稳定状态下采样,提高测量数据的准确性。四、禁忌症1、穿刺部位或其附近存在感染; 2、凝血功能障碍:对已用使抗凝剂患者,最好选用浅表且处于肌体远端血管; 3、患有血管疾病的病人,如脉管炎等; 4、手术操作涉及同一部位; 5、Allen’s试验阳性者禁忌行桡动脉穿刺测压。 五、评估穿刺动脉导管前全面评估患者的病情、意识状态、合作程度,穿刺部位血管情况,穿刺部位周围皮肤情况,用物及环境准备。六、技术操作难点及对策(一)保持维护管路的通畅、在位(防止回血堵塞)1.原因分析(1)无加压袋时,未定时用肝素液冲管或间隔时间太长。(2)病人处于高凝状

4、态、肝素配制浓度低。(3)加压袋漏气,不能保证有足够的压力。..(4)有回血时,没有及时将回血冲干净。(5)健康教育不到位,患者使导管扭曲、打折。2.解决方法(1)连续冲洗可有效地防止血凝阻管。(2)每次经测压管抽取动脉血后,均应立即用肝素盐水进行快速冲洗,以防凝血。(3)管道内如有血块堵塞时应及时予以抽出,切勿将血块推入,以防发生动脉栓塞。(4)动脉置管时间长短也与血栓形成呈正相关,在患者循环功能稳定后,应及早拔出。(5)防止管道漏液,如测压管道的各个接头应连接紧密,压力袋内肝素生理盐水袋漏液时,应及时更换,各个三通应保持良好性能等,以确保肝素盐水的滴入。(6)

5、妥善固定套管、延长管及测压肢体,防止导管受压或扭曲。(7)应使三通开关保持在正确的方向。(二)导管相关性感染的预防1.原因分析(1)护理人员无菌观念不强,通过动脉导管采血时没有严格执行无菌操作。(2)动脉导管周围有渗血时未及时更换敷料。(3)动脉导管留置时间过长。(4)肝素帽脱落,测压管道系统未处于密闭状态。2.解决方法..(1)加强护理人员的无菌观念,严格执行无菌操作。(2)穿刺部位每24h用安尔碘消毒及更换敷料1次,并用无菌透明贴膜覆盖,防止污染。局部污染时应按上述方法及时处理。(3)在动脉测压管内抽血化验时,导管接头处应用安尔碘严密消毒,不得污染。(4)测压

6、管道系统应始终保持无菌状态。(5)加强临床监测,每日监测体温4次,查血象1次。如患者出现高寒战,应及时寻找感染源。必要时,取创面物培养或做血培养以协助诊断,并合理应用抗生素。(6)导管留置时间越长,感染机会越多。一般希望导管留置不要超过3~4日。当局部出现感染或有任何炎症征象时,即应立即拔除导管。做导管血培养及导管尖端细菌培养。(三)确保测压装置的有效性?1.原因分析(1)压力范围选择不合适。(2)选择的换能器不合适。(3)导管中有气泡。(4)未选择合适的导管,导管硬度不够,导管过长,超过120cm。2.解决方法(1)选择合适的换能器。(2)根据所测部位不同,选择

7、合适的压力范围。(3)测压管中无气泡。(4)选择长度、硬度适宜的导管。..(四)保证监测结果的准确性?1.原因分析(1)换能器位置不正确(2)换能器未校零(3)动脉导管扭曲、打折2.解决方法(1)换能器与心脏在同一水平。(2)换能器与数据线重新连接后需要再次校零(3)保持导管通畅参考文献:1、庄心良、曾因明、陈伯銮.现代麻醉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M],20032、Darovic,G.,Vanriper,J.,&Vanriper,S..Arterialpressuremonitoring.InDarovic,G.(Ed.),HemodynamicMonitori

8、ng:In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