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7968189
大小:1.26 MB
页数:16页
时间:2019-06-04
《结直肠术后胃肠蠕动的恢复》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1阶段(术后6~24h)可进行呼吸运动、上肢运动和下肢运动。呼吸运动:病人取半卧位,微闭双眼,用鼻吸气,缩唇慢慢呼出,呼气时让病人数数,数到8时可发出一个“扑”声,呼吸锻炼与呼吸比为1:2或1:3,每4小时进行1次,每次做2遍。上肢运动:指导病人从手指一肘关节一肩关节分别做屈、伸动作,每天2次,每次做10遍。下肢运动:指导病人从趾端一足趾一踝关节一膝关节一髋关节分别做屈、伸、内翻、外翻动作,每天2次,每次做10遍。第2阶段(术后24~72h)即下床活动。研究证明与腹部手术后恢复最密切的一项指标是术后下床活动时间。第2阶段可在第1阶段的基础上加
2、大病人的活动量,并增加活动项目,即下床洗脸、刷牙、穿衣、上厕所,在病房走廊行走。第3阶段(术后72h)在第2阶段的基础上逐渐增加病人的运动强度,以病人能够站立完成各项运动,并逐步提高步行的速度和距离为主要目标。结直肠术后胃肠蠕动恢复的护理为何要尽早恢复胃肠蠕动?如何恢复?胃肠蠕动的定义胃的蠕动:起始于胃的中部,向幽门方向推进。每个蠕动波可将一部分食糜排入十二指肠。肠的蠕动:是一种环行肌与纵形肌相互协调的连续性收缩,可发生于小肠的任何部位,并向肠的远端传播。以上两者的蠕动均受神经和体液的调节影响术后胃肠蠕动的因素手术种类麻醉方式术前肠道准备不理想
3、患者术后因疼痛,减少床上活动血清钾浓度静脉自控镇痛泵(PCA)特别是阿片类药物---:吗啡作用于脊髓和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AG)的阿片受体,直接通过外周神经作用于小肠,抑制肠蠕动。①口服总液量不够②服药速度未掌握③某些患者由于行肠道准备时精神紧张,服药后易出现恶心、呕吐④手术前1d晚餐未按要求进少渣饮食,致肠道准备不理想。胃肠蠕动抑制的临床表现腹胀(最为常见)重度腹胀会膈肌上升,运动受限,会引起呼吸困难,下腔静脉回流受阻。腹胀不利于肠道吻合口和腹壁切口的愈合。腹部包块肠鸣音减弱促进肠蠕动的功能恢复的方法常规护理措施西医药物治疗中医治疗其他常规
4、护理措施早期肠内营养早期活动脐周自我按摩心理干预研究表明,术后24h从造瘘管或鼻胃管滴注营养素,可促进胃肠蠕动功能恢复,增加营养,减少并发症。腹部手术后早期功能锻炼是以Orem自理模式为指导思想,强调自我护理及调动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努力提高病人行为自理能力,有助于其早日康复。术后6h:协助病人变换体位,如翻身等。术后早期锻炼分3个阶段。在第二阶段进行脐周自我按摩(即病人1只手按切口,另1只手按摩切口对侧腹部,顺时针、逆时针各1min,每天2~3次)。消化道运动受自主神经和内分泌系统的影响,而自主神经和内分泌系统中枢与情感中枢的皮层下整合中心位于
5、同一解剖部位,故易受精神心理因素的影响。西医药物治疗口服给药:多潘立酮,西沙必利有研究表明缓泻药如氧化镁结合磷酸氢二钠也可促进胃肠蠕动静脉给药:补钾胃管给药:经胃管注入伊托必利10mg生理盐水溶解液,然后夹闭胃管30min,此后每8小时重复1次,直到胃肠功能恢复。口服:四磨汤,参朴汤,肠复宁口服液、番泻叶浸剂外敷:将药物敷于脐部,脐部受药物的刺激和吸收,激发经络之气,可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调整脏腑的阴阳平衡,促进术后肠蠕动。针刺及按摩穴位:用大拇指以适度的压力局部按摩双侧足三里及内庭穴,使病人有酸、麻、胀、痛的感觉,促使肠管蠕动增加中医治疗其他
6、肛注开塞露法:进行时间:术后第2天操作方法:遵医嘱肛注开塞露40ml,嘱病人夹紧肛门,以防止药液排出,尽量保留20min,每日1次,一般2-3d排气注意事项:此方法可与按摩法同时进行其他咀嚼口香糖:咀嚼口香糖可反射性引起胃、胰、肝和胆囊的活动,促进消化液的分泌,从而增强肠蠕动。温水足浴:术后6h,生命体征正常,可开始温水足浴。38~40℃的温水3000~3500mL,将其放置床尾,患者仰卧屈膝,使双足平放于盆内,温水须超过足背,浸泡10~15min注意保持水温,6--8h浸泡1次。胃肠蠕动功能的评估听诊肠鸣音减弱:1次/3-5分消失:3-5分以
7、上未听到正常:3-5次/min中等响度活跃:5-10次/min肠鸣音正常或活跃,则表示肠鸣音恢复正常术后肛门排气是肠道功能恢复的标志[1]王建华,孙晓燕,张春英,中药促进腹部手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方法[J].医学信息,2006,19(2):50[2]刘春香,韦涌初,护理干预促进腹部手术病人胃肠功能恢复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9,10(0):57[3]万世艳,杨春芳,李江燕,等,腹部手术切口疼痛心理护理探讨[J].西南军医,2007,9(1):120—121.[4]刘建祖,郭玉芳,邱雪莲.红霉素促进腹部手术后胃肠运动功能恢复的临床研究
8、.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07,13(8):366-368参考文献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