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7957732
大小:774.50 KB
页数:29页
时间:2019-06-03
《专题十四 图文转换·漫画类(课堂) 修改》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德国漫画家埃·奥·布劳恩的漫画集《父与子》图文转换2漫画类海口市琼山中学语文组陈英燕2013.11.241.了解漫画的概念、构成部分及解读要点。2.了解漫画题的高考考查内容,掌握答题技巧,并且通过练习熟练应用。掌握高考题型的答题技巧并且熟练应用。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何谓漫画漫画是一种具有讽刺性或幽默性的绘画。多从生活现象中取材,通过夸张、比喻、象征、寓意等手法,表现为幽默、诙谐的画面,以小见大,借以讽刺、批评(多以讽刺为主)或歌颂某些人和事,启迪人们领悟深奥的道理(寓意)。《水分》漫画的构成:标题(可以没有):即题目,往往告知或暗示漫画的主题思想。主体:是画面各“因
2、素”构成的情景。画注(可以没有):是对画面情景的文字提示与注解。漫画的构成及解读要点(一看)标题:标题是漫画的眉目,它有揭示漫画寓意或揭示讽刺对象的作用。(二看)主体:漫画画面上的每一个细节都对寓意有提示作用。服饰、动作、表情、对话和标题、画注等。(三看)画注:漫画上的注解言简意赅,暗示寓意。寓意漫画的构成解读显性信息隐性信息漫画题考点及解题技巧漫画题是指把漫画从图片转换成文字表述的一种考题。①画面描述②概括寓意③拟写标题④拟写公益广告链接高考命题角度漫画题考点及解题技巧漫画的艺术特点:①夸张渲染,突出特质②借物喻人,巧妙表意③幽默诙谐,辛辣讽刺④以点带面,含义
3、丰富⑤对比强化,彰显重点漫画的解题技巧:第一步:审读画面,找出问题第二步:分析问题,合理想象第三步:类比联想,探究画面寓意第四步:得出结论,看清要求,准确表达链接高考题型一:画面描述(解题技巧)1.仔细观察整体画面(描述要全面)仔细观察画面上的背景与人物,人物的服饰、动作、表情、对话和标题、画注等其他文字信息。2.抓住特征客观描述画面(说明性文字)描述画面时只需要对漫画内容本身客观描述出来即可,不可主观想象和虚构。3.注意说明的顺序在整体上要做到“总──分──总”,即起笔一句点明介绍对象,然后依次介绍画面内容。介绍人物时,可按照“穿着(从上到下)──动作──神态
4、”这样的顺序进行说明,自然主次分明、条理清晰。例:【安徽名校联盟2013届安徽省高三年级第三次联考】20.阅读下面的漫画,根据情景补充人物的对话,要求简洁得体。(5分)主持人:您能用一句话描述这幅画吗?嘉宾:①。主持人:老人为什么喃喃自语这句话?嘉宾:②。主持人:您觉得这反映了什么社会问题?嘉宾:③。主持人:④?嘉宾:最重要的是,还要常回家看看。参考答案:① 一个老人对着镜子说:孩子们都忙……②孩子不在身边,老人非常孤独。③ 老人缺少精神上的赡养。④ 您觉得孩子们能做些什么?例:认真观察下面一幅漫画,按要求答题。(1)用生动具体的语言,描述这幅漫画的
5、主要内容。参考答案:漫画的题目是“滞后”,画面上的牛肉膏、瘦肉精、回炉面包、染色馒头洋洋得意、理直气壮地往前迅跑,而监管却在后面追喊,累得气喘吁吁。例:观察下面的漫画,简洁描述画面内容。参考答案:漫画的右侧是一个正在吹响的喇叭,喇叭的花束上写着“报喜”两字。左侧是正在鸣响的钟,钟身上写着“警钟”两字。漫画中央是一个头戴小帽身着中山装的男子。男子的两只耳朵都长在靠近喇叭的一面。靠近喇叭的眼睛圆睁,靠近大钟的眼睛紧闭。脸上一副得意洋洋的神情。题型二:概括寓意(解题技巧)1.看标题、主体、画注2.找出其讽刺、颂扬的对象或行为(画面的形象主体不一定是讽刺或颂扬的对象)注
6、意夸张、变形之处。3.联系生活(物——人、表——里、实——虚、果——因)4.常用词:讽刺、批判、揭露、告诫、警示等例:观察下面的漫画,概括漫画的寓意。参考答案:漫画讽刺了那些只听喜讯不听警告的自欺欺人(自以为是、自高自大)的人。例:认真观察下面一幅漫画,按要求答题。(2)这幅漫画反映了当前什么样的社会现状?从漫画来看,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什么?参考答案:食品安全频频出现问题(或问题严重、繁多、猖狂等)。监管部门监管不利,严重滞后,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例:认真观察漫画,简要概括漫画的寓意。参考答案:讽刺和批评现在一些人只注重提高物质水平而忽略文化发展、导致物质与文化
7、畸形发展的现象。题型三:拟写标题(解题技巧)读懂漫画,紧扣画面内容或寓意拟写。一般可采用中心事件描述法、引用画中人物语言法、比喻法等拟写标题,语言简练。题型三:拟写标题练习:请为左边的漫画拟一个标题。参考答案:大树底下难长大。爱?害!爱与碍。“我”想长大。溺爱是害。例:仔细观察右边这幅漫画,先为其拟一个标题,然后说明其寓意。(1)标题_________(2)寓意_________参考答案:(1)标题:打假与假打(2)寓意:打假者喊声大,却站着不动,造假者胆战心惊大汗淋漓最终明白“原来不是‘打假’”而是“假打”。讽刺某些管理部门口号喊得响,工作流于形式落不到实处,
8、必然造成“打假”为“假打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