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课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ID:37954202

大小:2.51 MB

页数:46页

时间:2019-06-03

课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_第1页
课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_第2页
课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_第3页
课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_第4页
课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_第5页
资源描述:

《课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10课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第10课: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考纲要求:兴中会的成立(A)同盟会的成立及意义(B)革命党人发动武昌起义(A)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A)《临时约法》(A)清帝退位与袁世凯就任总统(A)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及局限性(C)辛亥革命孙中山(1866--1925),广东香山人,名文,后改号逸仙,旅居日本时曾化名中山樵,“中山”因而得名。1892年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后赴檀香山创立兴中会,誓言推翻清朝。1905年在日本东京联合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建立中国同盟会,并提出“三民主义”思想。1911年辛亥革命后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创立民国

2、,颁布《临时约法》。孙中山是中华民族的伟大领袖,被中国国民党尊为“中华民国国父”、“永远的总理”;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都称他为“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一、背景19世纪末列强的资本输出和瓜分狂潮义和团运动戊戌变法失败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清末新政民主革命思想广泛传播资产阶级革命兴起清朝统治出现危机辛亥革命国势启示过程1905年,中国同盟会的成立(一)、初起1894年,孙中山创立兴中会(二)、发展(三)、高潮思想上大造革命舆论,传播民主革命思想;联络会党和新军,发动了多次反清武装(黄花岗起义),虽均失

3、败,却沉重打击清政府统治,扩大革命党的影响,汇合成以武昌起义为开端的全国性革命高潮。1911年10月10日,武昌新军起义,汉阳、汉口响应;成立湖北军政府,定国号为中华民国。各省纷纷独立,清王朝统治土崩瓦解1、武昌起义2、中华民国成立(1)、概况①时间:1912年1月1日(以1912年为中华民国元年)②领导人:孙中山(临时大总统)③国旗:五色旗④首都:南京(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②性质:①内容: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四)、结局: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1、背景:(2)资产阶级的妥协软弱(1)袁世凯个人的权

4、术和阴谋2、结果:1912年2月,清帝退位辛亥革命结束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北洋军阀统治开始。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成果。辛亥革命是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三、性质四、影响1、积极: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数千年的君主专制统治,创建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临时约法》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权利,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2、消极: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中国人民依然生活在贫穷、落后、分裂、动荡、混乱的苦难之中。从这个意义上说,辛亥革命最终又失败了。启示:在半殖民地

5、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中国先进分子觉悟到必须另谋新的救国救民之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由资产阶级领导,有人民群众参加,以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以及争取独立为目标,并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障碍而进行的革命运动辛亥革命诞生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临时约法》,从此民主共和观念深人人心,这些说明辛亥革命是一次成功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千辛万苦建立的民主共和国,被袁世凯窃取果实,民国徒有虚名,《临时约法》成为一纸空文,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依旧如故,怎么能说革命是成功的呢?假如没有袁世凯窃取果实,辛亥革命会取得完全胜利吗

6、?你怎么看以下问题?成功清王朝被推翻资产阶级共和国建立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权利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讨论:有人说辛亥革命失败了,有人说辛亥革命胜利了。你怎样认为?失败中国社会性质没有改变革命成果被篡夺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临时约法》中国人民依然生活苦难之中比较,以洋务派、维新派和革命派为例:第一,横向比较观点的异同。相同点:都认为要改变中国社会的现状。不同点:洋务派和维新派都维护清朝统治,而革命派志在推翻清朝统治,三者对清政府态度不一。第二,纵向比较层次的差别。相同点:都主张学习西方。不同点:洋务派学习

7、西方停留在器物的层面,他们想以西方的技术之长补清朝统治之短;维新派着重学习西方的政治体制,他们主张保留清朝,但想把它改造成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政权;革命派也学习西方的政治体制,但他们对清政府不抱希望,号召推翻清朝,建立民主共和国。由上可见,维新派和革命派改造社会的主张已触及社会深层次的政治体制,远胜于洋务派。而革命派针对当时的国情,提出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朝、改造中国,比维新派温和的改革手段可能更切合社会实际。显然,三者之中,革命派的认识水平和实践层次更高。这种水平和层次的差异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殊历史条件所决定的。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1、革命性质:完全意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