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课内文言文复习资料1-50

3-课内文言文复习资料1-50

ID:37923809

大小:559.00 KB

页数:42页

时间:2019-06-02

3-课内文言文复习资料1-50_第1页
3-课内文言文复习资料1-50_第2页
3-课内文言文复习资料1-50_第3页
3-课内文言文复习资料1-50_第4页
3-课内文言文复习资料1-50_第5页
资源描述:

《3-课内文言文复习资料1-50》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一切的现在都孕育着未来。初中课内文言文复习合集(1-50)一、为学(一)文学常识作者:清朝的彭端淑。作品:选自《白鹤堂集》,原题为《为学一首示子侄》。成语:蜀鄙之僧。(二)重点句翻译1.为之,则难者亦易矣。(只要)去做这件事,那么困难的事也变容易了。2.吾欲之南海,何如?我想要到南海去,怎么样?3.子何恃而往?你凭借什么去南海?4.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我多年来想雇船到南海去,还没能去成。5.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把(这件事情)告诉了富和尚。6.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西

2、边的四川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远。7.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一个人人立志求学,还不如四川边远地区的那个穷和尚吗?(三)内容理解1.结构:第一部分(1)议论阐发无论做事还是求学,难易都是可以相互转化的道理。第二部分(2-6)叙事记叙蜀鄙二僧去南海的故事。第三部分(7)议论引出结论:为学贵在立志,事在人为。2.第1段以两组设问,从“天下事”(做事)引出“人之为学”(求学),对比鲜明地阐发了难易相互转化的道理。3.“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的结局,证明了主观因素对于事业成败的作用,突出“立志而为”的重要。一个人要完成一件事

3、,一是要有志向(树立志向),二是要有行动(付诸行动)。4.富和尚的两句“子何恃而往”,语气完全不同,前一句是怀疑,后一句是嘲讽,表现了他面对困难强调客观条件而缺乏勇气的态度5.穷和尚的“吾一瓶一钵足矣”表现了他面对困难知难而进的勇气和敢于大胆实践的精神。6.蜀鄙二僧的异同点:同:(1)都有去南海的志向。(2)都面临去南海路途遥远、险阻的困难。异:(1)一个贫穷,一个富有。(2)一个坦诚谦恭、乐观自信,一个傲慢无礼、目中无人。(3)一个付诸行动,一个没有行动。7.能体现本文观点的句子是“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四)主

4、旨理解讲述“蜀鄙二僧”“之南海”的故事,形象地阐明了难易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告诉读者人贵立志,事在人为的道理,勉励人们立志求学,努力上进。(五)写作特色手法对比人物贫者富者经济穷富工具一瓶一钵买舟而下42一切的现在都孕育着未来。结果至不能至二、天时不如地利(一)文学常识作者:孟子,名轲,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被尊称为“亚圣”。作品:选自《孟子》。(二)重点句翻译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到适宜作战的时令、气候比不上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地形重要,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地形比不上作战时得人心、上下团结重

5、要。2.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能包围并攻打它,一定是得到了适宜作战的时令、气候。3.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但是这样都不能取胜,这正是说明适宜作战的时令、气候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形。4.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守城的士兵们抛弃了城池并离开了它,这是说明有利于作战的地形比不上作战时得人心,上下团结。5.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不能用划定的边疆界限来限制人民,不能凭借山河的险要来巩固国防,不能凭借武器的锐利和盔甲的坚固来在天下建立威信。6.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施行仁政,得到民

6、心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没有得到民心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少。7.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缺少帮助到极点,连亲属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到极点,全天下的人都会顺从他。8.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用全天下都顺从他的力量,去攻打连亲属都背叛他的人,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得道的君子要么不战,若战,就一定会获得胜利。(三)内容理解1.结构:第1段提出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第2段举例论证攻城失败——天时不如地利第3段举例论证守城失败——地利不如人和。第4段对比论证得出结论:

7、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2.孟子用天时、地利、人和概括有利于战争的各种主客观条件,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3.“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和双重否定的句式,写出了防御一方的地利。4.“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天时”、“地利”不足恃,从反面论证了人和的重要性。5.“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运用了对比手法论证了得道的重要性。6.“得道者”的“道”指施行仁政的治国之道。得“人和”的实质(/方法)是“得道”。得

8、“人和”的最佳局面是“天下顺之”。7.本文论点的范围由战争推及到治国,全面体现了孟子的政治主张——施行仁政。(四)主旨理解强调了战争中“人和”的作用,提出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观点,主张施行“仁政”以统一天下。(五)写作特色1.论证思路:层进式——“天时”、“地利”、“人和”逐层论述。2.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