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7900496
大小:2.25 MB
页数:28页
时间:2019-06-02
《全国第五届物理教学改革创新大赛(初中组)观摩课点评》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全国第五届物理教学改革创新大赛黄恕伯2009.8.10观摩课点评(初中组)一、对科学探究评价指标的认识科学探究要素(初中物理课程标准)科学探究特征(本次大赛评价指标)●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与制订计划●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表达与交流●问题●证据●解释●评价●交流一、对科学探究评价指标的认识●科学探究“特征”和“要素”并不矛盾△正确的猜想行为具有证据和解释的特征△设计实验需要思考收集哪些证据和为什么要收集这些证据(解释)●以“特征”作为大赛评价指标具有积极意义△“特征”没有过程的含义,有利于避免“贴标签”△体现“特征”,有利于增强科学探究中
2、的“问题意识”、“证据意识”和“说理意识”(本次大赛暴露了有些选手缺乏上述意识)(“特征”似乎没有“要素”中的猜想和设计实验的内容)二、对两节观摩课总体结构的评价对科学探究录像课的评价应评价哪些方面?●录像课呈现的是教学过程的“理想模型”,并不完全是现实的教学过程。△可以编辑△课前可以对教学活动进行引导●评价录像课,主要应评价以下方面:△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对“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能力△对物理课堂教学的创新能力二、对两节观摩课总体结构的评价1.对《浮力的大小》总体结构的评价主讲教师:河北省保定市第十七中学赵艳梅《浮力的大小》教学过程引入(提出问
3、题)播放动画,问:为什么鱼能游到水面潜到水底?展示作业(猜想)浮力大小跟液体密度、浸入深度、固体体积有关分小组进行实验各小组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检验自己的猜想分专题上台汇报①跟液体密度有关:鸡蛋浮沉定性→弹簧秤定量②跟固体密度无关:用等体积铜块、铁块定量实验③跟浸入体积有关:用玩具套娃实验→跟深度无关④跟排开液体多少有关:用溢杯定性实验,手感浮力⑤用溢杯定量实验:发现,浮力等于排开液体重力继续分小组实验各小组用倾斜烧杯实验:浮力等于排开液体重力形成结论、总结讲解阿基米德原理,总结科学探究收获●既体现了探究的基本过程,又突出了所强调的探究要素(表达交流);●既有体现
4、个性特点的学生实验,也有统一教学要求的学生实验;●既有明确的知识目标,还体现了鲜明的过程目标和情感目标;《浮力的大小》教学过程引入(提出问题)播放动画,问:为什么鱼能游到水面潜到水底?展示作业(猜想)分小组进行实验分专题上台汇报继续分小组实验形成结论、总结浮力大小跟液体密度、浸入深度、固体体积有关各小组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检验自己的猜想①跟液体密度有关:鸡蛋浮沉定性→弹簧秤定量②跟固体密度无关:用等体积铜块、铁块定量实验③跟浸入体积有关:用玩具套娃实验→跟深度无关④跟排开液体多少有关:用溢杯定性实验,手感浮力⑤用溢杯定量实验:发现,浮力等于排开液体重力各小组用倾斜
5、烧杯实验:浮力等于排开液体重力讲解阿基米德原理,总结科学探究收获●除引入新课(提出问题)和学生提出溢杯实验的理由之外,整个教学设计符合逻辑,内容有序、步步深入。二、对两节观摩课总体结构的评价1.对《浮力的大小》总体结构的评价2.对《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总体结构的评价主讲教师:上海市市西实验中学宣爱东主讲教师:河北省保定市第十七中学赵艳梅《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教学过程体验(问题)手摩擦桌面体验:请提一个关于滑动摩擦力的问题设计实验●在探究过程中把三维目标融为一体;●创设“检验摩擦力跟速度的关系”实验情境●分析实验的变量;明确测量摩擦力的原理●经历初
6、步实验,发现实验中的困难●分析困难原因,改进装置,形成实验方案提出猜想讨论:跟压力大小、粗糙程度、速度、面积有关在知识、方法、科学素养上简明小结形成结论、总结表达交流三大主题分别上台演示、展示数据、讲解结论●体现了科学探究基本过程,并突出了所强调的探究要素(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师生共同演示:滑动摩擦力与速度无关学生实验:分工检验跟压力、粗糙程度、面积的关系●学生活动的设计合理,教学线索的展开富有逻辑;●教师对探究的指导适度,对探究的要求逐步递进。三、对两节观摩课教学特点的评价初中课改八年来,关于科学探究教学认识的转变:●重视探究环节的设计——重视探究行为的设计●关
7、注探究的形式——关注探究的本质(特征)●只关注探究结论——同时关注探究中的科学素养●注重对科学探究的实施——深化对科学探究的理解●构思探究教学的过程——思考探究教学的目标●孤立地看待科学探究教学——认识探究式教学与其他教学方式的关系(现从以上视角来观察两节观摩课的教学特点)1.重视对探究行为的设计——提高学生探究能力●《滑动摩擦力是否跟速度有关》的实验设计:(1)根据猜想明确实验目的(学生相互讨论)(2)根据实验目的分析实验变量和常量(师生交流)(3)思考实验原理——二力平衡(师生交流)(4)创设情境,发现实验需要解决的问题(学生实验)(5)分析实验需要解决的问题
8、(师生交流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