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子思想渊源考——兼论“求则得之”作为孟子伦理学思想起点

告子思想渊源考——兼论“求则得之”作为孟子伦理学思想起点

ID:37872220

大小:721.81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06-01

告子思想渊源考——兼论“求则得之”作为孟子伦理学思想起点_第1页
告子思想渊源考——兼论“求则得之”作为孟子伦理学思想起点_第2页
告子思想渊源考——兼论“求则得之”作为孟子伦理学思想起点_第3页
告子思想渊源考——兼论“求则得之”作为孟子伦理学思想起点_第4页
告子思想渊源考——兼论“求则得之”作为孟子伦理学思想起点_第5页
资源描述:

《告子思想渊源考——兼论“求则得之”作为孟子伦理学思想起点》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第66卷第1期2013年1月Vol.66.No.1Jan.2013.036~042告子思想渊源考———兼论“求则得之”作为孟子伦理学思想的起点郑泽绵摘要:告子被不同的学者们解读为道家、儒家或墨家。本文支持葛瑞汉的观点,认为告子思想与《管子》诸篇所记载的稷下道家思想有明显的相似处。借助《管子》诸篇,特别是“内静外敬”一语,可知告子的“不得……勿求……”句不是条件句,而是并列句,表示“即使不得,亦勿求”。这与《管子》诸篇反对“求”而主张“

2、不求而自得”相同。《墨子》的相关材料说明,《孟子》知言养气章的“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整句都在批评告子。求与得、内与外的关系是一个基本的伦理学问题,孟子的“求则得之”可以看作是他的思想起点,而这一起点恰恰是在与告子的“不得勿求”思想相对立的情境下提出的。关键词:告子;道家;孟子;《管子》;知言养气章学界关于告子思想归类的看法有三种:以葛瑞汉(A.C.Graham)为代表的学者认为,告子的思想渊源在齐国稷下学派的道家,其思想的表述与《管子》中《戒》篇思想接近;以李明辉为代表的学者认为属于墨家,他们的观点建立在《墨子》中关

3、于告子的记载,以及他们对于告子的“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得于心,勿求于气”的解释;而最近楚地简帛文献的出土,又令人猜测,告子思想或许属于孔门后学的一派。笔者赞同第一种见解。本文第一部分首先综述前人已经指出的理据,然后以“生之谓性”、“内静”(“不动心”)和“外敬”(“义外”)三个要点组成一个思想结构,全面展示告子与《管子》诸篇的思想一致性。在思想诠释方面最有难度的地方在于:如何解释告子的“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得于心,勿求于气”,以及它与道家思想的关系?如何反驳将其归于墨家的论证?本文的第二部分将解决这个问题,并且指出孟子的整个

4、“知言养气”章———甚至包括著名的“勿忘勿助长”一句———全部都是针对告子此语而发。本文的第三部分建立在对以上文献梳理的基础上,探讨孟子的“求则得之,舍则失之”与告子的“不得……勿求……”的差异,论“求得”关系作为伦理学的基本课题。一、告子与《管子》诸篇的思想一致性早在20世纪30年代,张岱年先生就注意到《孟子》与《管子》诸篇文献的相关性①。后进一步指出,《内业》中的“抟气如神,万物备存”与孟子的“万物皆备于我”相仿佛②。而最早确定《管子》诸篇与《孟子》之关联的是郭沫若先生③。①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

5、2年,第234页“附注”。②张岱年:《管子书中的哲学范畴》,载《管子学刊》1991年第3期。③可参考白奚先生所写的研究综述。见白奚:《稷下学研究———中国古代的思想自由与百家争鸣》,三联书店1998年,第161~162页。郑泽绵:告子思想渊源考·37·葛瑞汉在确定《孟子》记载中告子思想的渊源方面做出了决定性的贡献。在《孟子的人性理论的背景》(TheBackgroundoftheMencianTheoryofHumanNature)中,他指出,《管子·戒》中的思想与《孟子》所记载的告子思想非常接近。《戒》中的“心不动”对应《孟子·

6、公孙丑上》“知言养气”章中告子的“不动心”;《戒》中的“仁从中出,义从外作”对应《孟子·告子上》的“仁内义外”;《戒》中的“无方而富者,生也”对应了《告子上》中告子“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此外,在《戒》篇首,桓公与管仲的对话是《孟子·梁惠王下》中晏子与齐景公的对话的翻版,《戒》篇中管仲给齐桓公提议的经济政策也与孟子给齐宣王的提议相同。甚至一些原本归诸孟子的话,也出自《戒》篇里面管仲的临终之言。此外,《管子·内业》中“浩然和平,以为气渊”与《孟子》“知言养气”章中“浩然之气”相近。种种迹象都表明,告子思想与《戒

7、》篇联系紧密①。本文接着葛瑞汉的思路,进一步系统地梳理《孟子》中告子思想与《管子》中《戒》《心术上、下》《内业》诸篇的关联,由《管子》诸篇烘托出告子思想,由孟告之异又足以衬托出孟子思想。葛瑞汉的论文侧重于人性论。他尚未结合其它文献,对告子的其它思想作出全面的诠释。事实上,《告子上》中的“生之谓性”、“人性无分于善不善”、“仁内”、“义外”是一个思想整体。这是本节所要完成的任务。《心术下》与《内业》有“外敬内静”的说法。此语将成为我们理解告子学说的关键:凡民之生也,必以正平;所以失之者,必以喜乐哀怒。节怒莫若乐,节乐莫若礼,守礼莫

8、敬敬。外敬而内静者,必反其性。(《心术下》。《内业》作:守礼莫若敬,守敬莫若静。内静外敬,能反其性,性将大定。)“外敬”其实就是《孟子》中告子所说的“义外”,“内静”与“不动心”相通。而这些主张的共同宗旨都是“性将大定”,皆以养“人之生”、“反其性”为终极旨趣,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