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7789659
大小:30.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5-31
《读碑教学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读碑》导学案设计[教学目的]1.明确文章结构,理清作者读碑的心路历程。2.品味文章深沉而丰富的情感。3.引导学生解读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内涵,激发学生的使命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深沉而丰富的情感。 2、引导学生解读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内涵,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学构想:合作学习,三级挑战,积分竞争课前导学:一、相关资料1、关于作者:刘成章,1937年生于祖籍延安市。1961年毕业于陕西师大中文系。曾任该系助教,延安歌舞剧团编剧,《文学家》主编,陕西省
2、出版总社副社长,现任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常务理事,一级作家。读初中时开始发表作品。写过诗歌,写过歌词和剧本,歌词曾产生过一定的影响。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主要以散文创作活跃于文坛,出版过七种散文集子,其中《羊想云彩》获首届鲁迅文学奖。2.关于南泥湾的今昔位于延安城东南45公里处,方圆百里。1941年春,由于当时国民党反动派对陕甘宁边区及抗日根据地实行经济封锁,所以,1941年春,八路军一二o师三五九旅进驻南泥湾,实行屯垦,生产自救。在短短的三年内,由王震旅长率领的三五九旅
3、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把荆棘遍野、荒无人烟的南泥湾变成“处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陕北好江南。现在,南泥湾供游人参观的有当年开垦的大片梯田、南泥湾大生产运动展览馆、毛泽东同志视察南泥湾时的旧居、九龙泉和烈士纪念碑,九龙泉和红楼等革命遗址。其中“南泥湾大生产运动展览馆”通过实物、图片详细介绍了当年南泥湾大生产运动的经过。3.关于三五九旅抗日战争时期,是八路军一二0师主力旅之一,1937年9月3日,第359旅分为两部分行动。陈伯钧率第718团和旅直属营一部留守陕甘宁边区,后归八路军留守兵团
4、建制。王震率第717团和旅直属营一部共2100余人,以第359旅的番号东渡黄河,开赴山西抗日前线。随后,王震部在五台、平山(属河北省)一带发动群众,扩充部队,开辟抗日根据地,并配合国民党军进行忻口、太原作战。从1940年底开始,第359旅进驻南泥湾,开展大生产运动,实行生产自给,减轻人民负担。1941~1943年,每年上交给边区政府1万石公粮。在1942年2月中共西北局高级干部会议上,第359旅被誉为边区大生产运动的一面旗帜,毛泽东主席题词赞誉第359旅是“发展经济的前锋”,他们一手拿枪、一手拿镐、自
5、力更生、艰苦创业的南泥湾精神,成为人民军队克服任何艰难险阻的屯垦军魂。二.学生课前预习1.大声朗读课文一遍,标好自然段,并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2.圈出你认为重要的词语,易读错的字要注音,不少于10个。3.用1-2个词语说出你读完课文之后的感受,用波浪线划出触动震撼你的句子(3处),并做好赏析。4.用简要的语言说出作者对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认识历程教学过程:一、由一段视频导入二、热身运动1、与同桌交流文中重要的词语,补充完善自己积累的字词。2、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三、初级挑战-----初步感知1.作者
6、“读”了几座碑?2.这些碑之间有什么联系?请用文中一句话回答。3浏览全文,找出相关的语句,说说作者对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认识历程。四、中级挑战---合作探究1.为什么在参观了九泉烈士纪念碑后,作者才真正读懂了人民英雄纪念碑?2.你是怎样理解作者的悲壮感和使命感?3.文中哪些句子体现了悲壮感和使命感?哪一处触动震撼了你的心灵,找出来读一读说一说。五.高级挑战---提升体会在学习本文后联系第11课课文,谈谈你对本单元主题“丰碑”的理解,用上下面的句式:这丰碑不仅仅是一个装饰和高大的建筑,它是六、统计每组得分,
7、评选优胜小组七、齐读碑文,结束新课留给学生这么多的选择和余地,学生是否会落实到位呢?每一个学生是否真正接受你赋予他的学习权呢?中学教学主要还是一种认知层面(知识与思维同等重要)的教育,对学生的创新不宜提倡过多而本末倒置。既然是认知层面的教育,就不能把“以学生(完全)为主体”作为教学的指导意见,当然也不完全是以教师为主体,因为还需要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兴趣,进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因为,中学的教学过程实际上不能过于强调“以XX为主体”,实际上老师与学生互为主体,亦即“主体间性”。教学理论从人的视角回归
8、到过程的视角。3.授权理论与教学过程(从主体到过程)4.总结归纳。因为,中学的教学过程实际上步能过于强调“以XX为主体”,而实际上老师与学生互为主体,亦即“主体间性”。教学理论从人的视角回归到过程的视角。结合授权理论,1、首先就是如何体现教学过程中的“主体间性”,教学的真正意义在于过程,而不在“主体”,在过程中体现知识的传承和能力的培养主体间性明显需要一种包容性和主体身份的开放性,(在把握知识正确的立场上)不能过于强调教师知识上的权威。“三人行必有我师”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