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7789491
大小:20.55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5-31
《认识周长 说课》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周长的认识》说课大同县许堡乡许堡中心学校牛登岗教学内容: 国标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61、62页。《周长的认识》教材分析《周长的认识》是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长方形和正方形”中第2课时的内容。本节课的知识重点是让学生感知什么是周长,它的前续知识是学生一年级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本单元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后续知识是周长的计算。因而本课中围绕学生对“周长”的认识和理解,通过“描一描、找一找、指一指、说一说、测一测,量一量、算一算”等学生感兴趣的活动,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大胆去设想、推测、表达、交流,逐步探索出“周长”的含义。进而在“探索
2、周长测量策略”的开放性操作活动中体验、内化周长的实际含义,使学生对周长的认识在实践中得以升华,并为以后“周长的计算”的学习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设计思想1.《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中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将数学活动置于真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为他们提供观察、操作、实践探索的机会。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5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2.《数学课程标准》还指出:数学活动是一个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教师应当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
3、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提供者和灌输者,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和合作者。正是基于这种理念,本节课设计力求正确解决教学中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学与用的关系,注意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观察、操作,亲身体验、充分感受,从而理解周长的含义,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学会从多种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灵活地运用知识,从而获得比较完全的认识,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技能:观察和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的含义,会指出并能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用对图形周长的认识测量和计算一些平面图形的周长。。(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测量和等活动,在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
4、间观念。(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活动中体会现实生活里的数学,发展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交往、合作和探究的意识与能力。预设教学过程: 【导入】创设情境:1.出示学校操场平面图 谁愿意来说一说,你是怎么确定自己跑得也是一周? 你能给这5操场一周的长度起个名字吗? 【课题】【认识周长】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周长,研究周长。板书:周长【活动一】1.老师指数学书封面的边线,老师示范,学生跟着老师摸一圈2.请同学摸一下其他物体的边线。(数学书,文具盒,黑板等)3.完成书62页/2上描出每个图形【活动二】 1.出示:树叶硬币名片用直尺能直接测量哪个物体的周长? 2.学生测量名片的周长。
5、 3.p61试一试 4.P62页想想做做4 【活动三】 测量树叶、硬币的周长 【应用】 1.讨论:你能用不同方法求出下面各图形的周长吗? 2.周长在生活中的应用。教法分析:一、通过“生活——数学——生活”的教学结构,从而体现数学的生活性,实现“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的数学理念。“数学生活化,让学生学习现实的数学”是数学新课程理念之一,所以,整个教学过程以学校操场5为主线,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在亲切的生活背景中自然地感悟周长的含义、探究周长的求法。课的一开始,以学校操场切入口,认识物体表面的周长,从而引出“周长”。接着,通过指现实中有关周长的事例,让学生充分感知周长的含义,与此
6、同时体会周长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产生学习需求。数学只有回到生活中,才会显示其价值和魅力,学生回到生活中运用数学,才能真实地显现其数学水平,因此,课的结尾,回到生活中去,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二、整个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通过摸一摸、描一描、量一量、算一算、围一围、滚一滚等活动,使学生体验“做数学”的过程。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因此,本课安排了感知和操作两个层面的活动。第一层面是感知层面的活动,这里分为两次层次,先通过教师范例和学生自己举例让学生充分感知,为过渡到抽象的符号性奠定坚实的感性基础。接着,通过迁移类推让学生自己描出平面图形
7、的边线感知平面图形的周长,这样,帮助学生从实物到平面图形建立完整的周长概念。第二层面是操作层面的活动,让学生在情境中自主探索求名片、树叶、硬币周长的方法,活动前提供一些材料,在教师地适当引导下学习数学,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然后让学生汇报各自的发现,在多种方法的交流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这样,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在生活中探究、在活动中互动、在5活动中内化、在活动中应用、在活动中创造,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活动是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