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现代控制理论的若干进展及展望(一)》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现代控制理论的若干进展及展望(一)控制理论是关于各种系统的一般性控制规律的科学。它研究如何通过信号反馈来修正动态系统的行为和性能,以达到预期的控制目的。实际系统往往含有许多未知的不确定性因素,为了对它进行有效的控制,就要对它进行辨识、建模或跟踪,对量测信号进行包括滤波、预测、状态估计在内的现代控制理论的若干进展及展望各种科学处理,然后设计反馈控制规律,使系统的某些性能达到预期的最优指标。自动控制的历史可分为下列4个时期:1)早期(-1900);2)预古典期(1900-1940);3)古典期(193
2、5-1960);4)现代时期(1955-)。古典控制理论主要讨论单输入单输出线性系统,代表性的理论和方法包括Routh_Hurwitz稳定性判据,Nyquist分析、Bode图、Ziegler_Nichols调节律和Wiener滤波等。单复变函数论和平稳过程理论等是古典时期重要的数学工具。进入现代时期后,随着研究范围及深度的扩大,控制理论几乎涉及到所有的数学分支,以至作为自动控制技术基础的控制理论,也被认为是应用数学的分支之一。现代控制理论诞生的标志包括前苏联数学家Понтрягин的极大值原理,
3、美国数学家Bellman的动态规划和Kalman的递推滤波以及能控性、能观测性、反馈镇定等代数理论的出现等。本文拟对近期国内外控制理论的若干进展与热点,以及它的特色与趋势进行简要介绍。由于篇幅和作者的知识面及研究兴趣所限,难以做到面面俱到,不周之处望读者谅解。一、进展与热点 近年来,控制理论在非线性系统控制、分布参数系统控制、系统辨识、随机与自适应控制、稳健控制与分析、离散事件动态系统、智能化控制等几个主要方向上取得了重要进展。预计今后若干年内,这些方向仍将是控制理论发展的中心。下面分别对它们的主
4、要进展、热点及问题进行简要介绍:1、非线性系统控制在非线性控制方面,对仿射非线性系统,证明了用状态非线性反馈及局部微分同胚把它线性化的充分必要条件,它是用Lie代数、分布等来表达的,并且在机械臂、直升飞机与电力系统控制等一些实际工程问题中得到应用。因此,在工程设计中可以用反馈等价的线性系统来取代非线性模型。近年来,借助于几何理论得到了较好的一般非线性系统线性化结果。但至今有关的实用结果大都是局部的。如何求有效的全局解,以及反馈镇定、反馈解耦等,都是非线性控制系统中引人注目的问题。和线性系统不同,对
5、非线性反馈设计目前还缺乏统一理论。对一般非线性问题,没有既稳定又稳健,又有良好动态响应的设计方法。对局部反馈镇定,一个有希望的方法是把非线性几何控制理论和动力系统分析特别是中心流形理论结合起来。对于解耦问题微分代数是一个有力的工具。非线性系统的能控性,在实际中很重要,对它的研究要发展流形上奇异分布可积性及近似Frobenius定理等的新结果,而对能观性,则要证明在群作用下,商流形的结构及微分形式的一些新定理。近年来,许多研究集中于含有参数或结构不确定性和受有外部干扰的非线性系统的控制和设计。主要的
6、研究手段,包括Lyapunov函数、微分流形及微分动力学等工具并结合计算机仿真研究。热点课题包括带有匹配不确定性的仿射非线性系统的H∞控制;含参数不确定性非线性系统的“Backstepping”自适应控制;不确定非线性系统的反馈镇定、调节和跟踪;非线性奇异系统的结构性质和控制,特别是以多机器人系统协调与大型电网稳定为背景的受非完整约束非线性系统的控制,以及有关混沌生成、抑制和同步化及其应用的混沌系统控制等。在这些方面国内学者做出了一批有价值的工作[4]。在非线性最优控制问题中最优价值函数满足的Ha
7、milton_Jacobi_Bellman(HJB)方程大范围解的存在性问题长期未能解决,国外学者利用“粘性解”的概念,给出了不可微甚至不连续函数作为其解的确切定义,并结合非光滑分析、凸集值映射,深化了极大值原理。对与非线性H∞方法相关的Hamilton_Jacobi_Issac(HJI)方程,国内学者也进行了相应研究。然而,如何求解一般的HJB或HJI方程仍是控制器具体设计中的主要困难。2、分布参数系统控制分布参数系统是指由偏微分方程、积分方程、泛函微分方程或抽象空间中的微分方程所描述的无穷维动
8、力系统。与有穷维系统相比较,无穷维系统有其自身的特点,如解的正则性、有穷维逼近等。我国学者很早就涉及这一研究煊例如,基于振动控制在航天等领域的重要性,从70年代起就开始研究细长体弹性振动系统的建模和振动控制,在振动系统的谱分析、能控性和反馈镇定等方面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此外,在单输入单输出无穷维线性系统的极点配置、无穷维线性系统稳定性的频域判据,无穷维系统的时间最优控制、一般无穷维系统的极大值原理、人口系统控制、总和生育率临界值和人口预测等方面的研究,我国学者都做出了重要贡献。现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