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7780519
大小:53.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5-31
《愚公移山学案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愚公移山》学案设计阳泉四中邵雅平设计理念:愚公移山这个故事在中国老百姓的生活中,应该说是家喻户晓的,对学生而言也并不陌生,学生或多或少都听说过。所以尽管本文是古代寓言,距离今天十分遥远,但学起来并不吃力。这就使得我这节课的主角必然是学生,而我这个老师则是他们的配角。所以我设计的课堂学习流程基本都是围绕学生进行:第一步为“唱,第二步为“忆”,第三步为“聊”,第四步为“想”,第五步为“写”,第六步在又一次“唱”中结束全文。由浅入深的让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入的挖掘!我则是他们中的一员,一边听他们发表自己的看法,一边也表达着自己的声音!我只希望以此来凸显课堂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彰显他们的个性魅
2、力,体现新课标下新课程的特色!我只希望这个课堂里,学生能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师生之间能够完全平等的对话,平等的交流!课堂是轻松的活泼的,没有障碍的!学情分析: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十几篇文言文,初步积累了一定的文言基础知识,加之本节课已经是本文学习的第二课时,学生已经在上节课疏通了文意,所以翻译课文就不再是重点,而理解文章的寓意,把握愚公的形象,体会写作手法的表达效果这些深层次的问题,将作为本节课探讨的目标!本班学生一向思维活跃,对新问题有着浓厚的兴趣,只要给予机会给予时间,他们会充分表达自己的看法自己的观点!小组之间的合作一向也颇为默契,即使争执也是有感而发,并非胡言乱语!所以我
3、的本节课的流程设计、问题设计全部是从学生实际出发,以学生的实践为主!放开手让学生学!教材分析:《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本文具有生动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运用对比衬托等写法塑造了个性鲜明的愚公形象,思想内容上有极强的教育意义。另外,本文安排在现行初三语文教材下册第六单元中。从本单元教学目标和编者意图看,是希望通过本文的学习让学生达到: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在反复诵读中领会文章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积累一些常用文言词语的目的,这显然也是新课标的文言文学习目标,所以在学习过程中,这些都是很好的利用契机,只要实时把握,充分利用,普通教材也能成为
4、经典!学习目标:知识目标:1、通过学习,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掌握特殊句式。2、通过学习,理解文章深刻的寓意。能力目标:1、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内涵,培养文言文的自读能力。2、正确把握愚公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德育目标:学习愚公精神,敢于直面人生之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学习重点:1、复习文中重要词语及句式。2、认识愚公形象,领悟愚公精神实质。学习难点:1、体会对比、烘托手法的妙处。2、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学习方法:1、合作交流法。2、师生互动法。3、探究归纳法。3教具准备:多媒体。课时安排:一课时。学习过程:第一板块导语设计“唱一唱”:以歌曲《愚公移山》导
5、入。(打出歌词,让同学们一边听一边感受歌词所激发的内涵。)这首歌曲大家耳熟能详,这个故事想必大家也或多或少听说过。那么这个故事为何能千古流传,至今还在让我们传唱?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原汁原味的《愚公移山》,去品味去感受这个古老寓言的魅力吧。(打出课文标题:愚公移山)第二板块听读课文“忆一忆”:1、寓言特点回顾。(打出内容学生齐读: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它是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带有劝谕和讽刺的意味。结构大都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为物。主体都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寓深刻的道理于简单的故事之中。本文就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
6、彩,历来脍炙人口。)2、请学生译出上节课自主学习的重要字词句。(打出内容学生抢答:)解释划线词语:1、方七百里2、河阳之北3、汝心之固4、杂然相许5、箕畚运于渤海之尾6、而山不加增7、曾不能毁山之一毛8、投诸渤海之尾请翻译下列句子:1、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2、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3、寒暑易节,始一反焉。4、甚矣,汝之不惠。5、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第三板块师生互动“聊一聊”:1、相信文中一定有许多让我们感兴趣的话题,那么就让我们七嘴八舌话愚公(智叟等),一波三折论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大张旗鼓谈写法,是非曲
7、折定寓意。(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教师巡回参与。)2、小组代表用词语“板书”愚公等人的形象。(教师补充点拨)3、小组代表就情节、写法、寓意、神话结尾发言,教师参与其中,师生互动交流。4、教师将难点“对比和衬托手法”打出对比:1、“愚”公与“智”叟2、京城氏之子与智叟3、愚公之妻与智叟衬托:1、以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运土路程的遥远衬托愚公移山的气魄之大,移山劳动之艰巨。2、用操蛇之神的“惧”天帝的“感”衬托愚公移山的决心不可动摇。老师与学生交流探讨。3第四板块探讨问题“想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