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叔本华和尼采的非理性主义的区别

比较叔本华和尼采的非理性主义的区别

ID:37769558

大小:31.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5-30

比较叔本华和尼采的非理性主义的区别_第1页
比较叔本华和尼采的非理性主义的区别_第2页
比较叔本华和尼采的非理性主义的区别_第3页
资源描述:

《比较叔本华和尼采的非理性主义的区别》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比较叔本华和尼采的非理性主义的区别叔本华和尼采在认识论上都主张以直觉为核心。他们都被称为是非理性主义者,认为世界的本质,本体不是理性的对象,而是非理性的对象;人不能通过理性思维去认识世界,而只能通过非理性的直觉去体认、领悟、把握世界。康德提出直觉大致上可以分为三个方面:整体感性能力、分析知性能力和统觉确信能力。在意志主义看来这三个方面都要以意志为基础。虽有这些共同点,但在叔本华和尼采的心目中意志在直觉认识中的作用和地位却又各有不同。一、叔本华的非理性主义首先,叔本华明确提出“世界是我的表象”。这里的表象

2、不是感性意义上的,而是理性意义上的。他认为:为认识而存在的世界只是表象的世界,为意志而存在的世界才是本体的世界,这一点显然和康德把统一的世界区分为“现象界”和“物自体”一脉相承。他还提出主、客体的区分是认识造成的,而不是本来就是自在如此的。任何一个表象都不是纯客体的,也不是纯主体的,而是综合二者在内的统一。其次,传统哲学即理性主义认为感性把握现象、理性把握本质这是天经地义的。叔本华却认为理性整理感性所得的结果是不是和事物的本质一致不能在认识范围内解决。因为理性背后还必然有一个整理理性的依据,即意志。两者

3、相比较,一直更为根本。如果把人设定为只是感性和逻辑的结合,是永远把握不了事物本质的。再次,叔本华认为意志是理解事物内在本性的钥匙。意志合理性、理智的关系犹如瞎子和瘸子,认识是二者的统一。没有意志,认识就没有动力,没有理性,认识没有了工具。但是以往人们只是把功劳归于理智,认识和意志无关,更有甚者,把意志往往看成干扰理智的因素,竭力加以排除。实际上意志不仅起动力作用,还起参照作用,认识的结果是否正确,是否合于主体意愿往往要受到意志的制约。最后,叔本华还确认只有意志的参与,才能在最高的直觉中达到主客体的完全统

4、一。直觉是一种非理性状态,不是依靠感觉和逻辑能够达到的。在直觉中,人们虽然不能用语言清晰地表达出来,但却能体验、体认到,“只能意会,不能言传”说的正是这种情形。而只有强烈的意志参与,才能使人容易进入直觉状态之中。综观以上各点,叔本华实际上反传统认识论的发展,打破理性主义的长期统治,首次提出认识主体意向性问题,开辟了主体性研究的新途径,无疑具有重要意义。二、尼采的非理性主义和叔本华注目的重点有别,他接受了叔本华关于世界的本质是意志的思想,但他从酒神狄俄尼索斯的精神即生命力强大精神出发,把叔本华的生存意志改

5、造成为权力意志,作为世界的本质、万物的根源。尼采在认识论上首先对传统的真理观提出质疑,认为一向被人们奉为神圣的、所谓普遍真理性命题是不存在的。因为传统的真理观是“符合说”,即人的认识和事物存在、发展的规律相符合。既然在意志主义看来,第一,并不存在着一个作为认识对象的纯粹自在之物,任何事物都是建立在意志的基础上;第二,仅仅依靠理智、理性并不能把握对象,因此所谓普通有效的真理就失去了存在的前提和依托。他确认人不应当为求真而牺牲,“真”只应作为价值领域的一部分,其至高而上的地位应被价值所取代,宣称:“唯有我才

6、掌握着‘真理’的准绳,我是唯一的仲裁者”,“人首先把价值置于事物之中以维护自己”尼采提出,价值在于前人没有意识到,人云亦云没有价值。真正的价值表现为“是人所非,非人所是。”从尼采的真理观和价值观可以看出它带有鲜明地非理性特征。和叔本华一样,认为尊重理性会迷失自身,且带来无穷灾难。应当承认他在批判传统理性主义的局限性和迷误方面确有独到之处,但同时又包含有夸大意志,把人们导向普通怀疑、否认真理客观性,直至否认认识对象客观存在的不合理的另一面。三、叔本华与尼采在伦理观上的观点分歧意志主义主张把伦理的基础建立在

7、意志上而不是理性上,但是因为叔本华和尼采分别赋予意志的具体内容不同,因而在伦理观上二者之间又存在着一系列分歧。叔本华伦理观的核心可以概括为一个“悲”字,即是一种悲观主义的伦理观或人生观,说的具体些:他认为,人生的本质是痛苦。叔本华认为人是意志发展的最高产物,到了这个阶段,意志作为非理性的东西就会产生出自己的对立而即理智。有了理智和个性,人就不可避免地处于意志和理智的矛盾中。叔本华意志的中心是生命意志或生存意志,为了活得好,生存的舒适,人才分化出并仅仅依靠理智。而理智一出现,很快就意识到自己非理性的意志迟

8、早要破灭,这对人说来不能不是一种痛苦。当然,除意志之外,人还怀有希望,抱有理想。但是希望和理性对于痛苦的缓解好像投食于乞丐,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反过来,在叔本华看来人生如果没有了痛苦,反倒没有了支撑,没有了动力。希望完全实现了,人反而感到无聊。与叔本华不同,尼采既然认为世界的本体、动力不是生存意志而是权力意志,因而他提出伦理的基础不是对人生痛苦的同情而是超越。1、他认为人生的目标不仅为生存而生存,为活着而活着,而是要成为“超人”。尼采反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