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案例11、别让“生活”搅了“学科”的局

教育案例11、别让“生活”搅了“学科”的局

ID:37763932

大小:23.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5-30

教育案例11、别让“生活”搅了“学科”的局_第1页
教育案例11、别让“生活”搅了“学科”的局_第2页
教育案例11、别让“生活”搅了“学科”的局_第3页
资源描述:

《教育案例11、别让“生活”搅了“学科”的局》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别让“生活”搅了“学科”的局山东省莒南县路镇一中史峰最近,听了一节《爬山虎的脚》的研究课,作为语文教师,我心里很不是滋味。教学片断1: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爬山虎的脚》。爬山虎是一种野生植物,常被当作园林绿化植物引植到城市的角角落落。课前,我已经布置大家去观察这种植物,现在,我们一道来交流观察所得。说说你眼中的爬山虎……生1:我家门前就有爬山虎,一大片一大片地贴在墙上,远远看去还以为是葡萄藤呢。生2:爬山虎的脚和小动物的爪子一样,但我不知道它是怎样抓住墙面的。生3:爬山虎这种植物很“凶”,它们生长的地方很少再有植物生长。学生用了大量的时间交流他们在生活中观察到的爬山虎,教师随着学生的回答

2、不断地评价和询问。课堂教学随着这种交流被过渡“生活化”,让学生冷落了教材。学生只关注“生活所得”,不关心课文内容,不关心语文知识和能力。教学片断2:师:爬山虎为什么能紧紧地贴在墙上呢?如果你认识了爬山虎脚的结构,就能解开这个谜底。我要送给各个小组一些爬山虎的标本,看看谁能够通过观察发现爬山虎的脚的特殊构造。随后,老师将标本分给各个“观察探究小组”,学生接过老师送来的标本开始观察探究,……语文课堂上的这种“探究”很有趣,很热闹,“生活气息”也很浓,但是,语文课并不需要这种探究活动。语文课不是生物课,与其“探究”不如“阅读”。可以说,这样的探究让学生又一次远离了课文。这样的探究活动同样会耗费大量的

3、学习时间,严重影响了语文教学目标的达成。这节语文课的教学目标应该包括一下几个方面:1、学会本课9个生字,正确读写爬山虎、空隙、拂过、漾起等词语。2、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至第四自然段。3、通过课文阅读,理清叙述顺序,学习表达方法。这些重要的学科教学目标因为过程过度“生活化”而难以达成。以前,语文教学过程太注重语文知识的传授,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感觉学习枯燥无味。新课程改革力图改变这种状况,倡导学科知识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这是课程改革的明确导向。但是,一些教师在实践时,却走过了头,让课堂教学一个猛子扎进了“生活”的深处,扎得太深。于是,课堂上多见热闹的生活,鲜有学科知识的扎实教学和学科能

4、力的有效培养。课堂教学的过度“生活化”,大大降低了语文学科的教学效率。一节过分热闹的“生活化”课堂教学之后,学生对学科知识又能一无所得,学科能力的提高也落不到实处。这就是语文教学过度“生活化”的危害。实例分析:1.让语文课再“语文”一些。国家督学成尚荣提出:“让语文课再‘语文’一些”。语文课首先需要落实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语文的“字、词、句、章、语、修、逻、文”,语文的“听、说、读、写”,等等,都是复杂而又重要的。语文课不是其它学科的实验场,语文教师不要“种了别人的地,慌了自己的田”。语文教师也要“君子顾其本”。2.“生活化”不是简单的生活。教育生活

5、化是指让教育教学和学生生活联系起来,通过生活进行教育,通过教育改造生活。然而,现在的语文课却有一种“泛生活化”倾向,似乎任何学科教学一旦和“生活”联系起来就一切“OK”、万事大吉了,这是值得警惕的。“生活化”不是说把生活简单地复制到课堂上来,而是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是让所学知识能够在生活中有效运用,从而达到“了解世界、改造世界”的目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